何帆

政治殘局
在冷戰時期,中東的政局就已經險象叢生,但卻總能化險為夷。這一時期中東的政治走勢,更多的是由外部的兩個霸權國家操縱的。
美國和蘇聯通過各種手段在中東爭取盟友、制造矛盾,但如果形勢真的到了快要不可收拾的時候,兩個老大總會心照不宣地各自退讓。
在那一時期,中東的政局較為穩定,社會也在緩慢地走向現代化。中東有幾種不同的政治體制。沙特阿拉伯是一種半封建式的政體,世襲的王室成員統治著整個國家。伊朗在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之后成為一個神權政體,最高領導人霍梅尼的稱號是“法基赫”,即首席神學家。此外,在中東是強權領導人的領地。從土耳其的凱末爾,到埃及的納賽爾;從伊拉克的薩達姆,到利比亞的卡扎菲,他們大多來自軍方,上臺之后大權獨攬,而且不肯放手,幾乎都是終身統治。乍看起來,這是一種非常落后的政治體制,但在中東,卻是相對開明和現代化的。在所有學習西方文明的努力中,軍隊的反應速度最快。軍隊也是中東各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社會組織。
中東曾經有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能夠實現持久的和平和發展,那就是在冷戰之后。
當時,如果美國想要改變中東的政治格局,在武備和文事方面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時候,蘇聯已經陷入危機,這才使美國可以獨斷專行,從中亞抽調兵力,迅速擊潰伊拉克。之后,美國在中東大規模部署兵力。
以美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對當地的潛在沖突具有絕對的威懾力。在和平談判方面,由于美國的協調和斡旋,也出現了顯著的進步。1993年8月,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在白宮草坪上握手。
然而,希望很快成為泡影。2001年美國遇到了“9·11”恐怖襲擊。小布什總統隨后在2003年發動對伊拉克的入侵,據稱是要摧毀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錯誤戰爭。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伊拉克根本就沒有找到,“自由”和“民主”也沒有在伊拉克建立起來。中東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失去了伊拉克的制衡,伊朗的力量迅速擴大。恐怖主義也沒有被肅清,反美的情緒反而空前高漲。
兩個錯誤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正在沿著錯誤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中東很可能會進入一個混亂而動蕩的新時期。
第一個嚴重的錯誤是盲目相信武力。法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貿然干預利比亞內戰,西方國家不斷對敘利亞施加制裁壓力,美國和伊朗之間劍拔弩張,隨時可能擦槍走火,引發戰爭。
美國主張對伊朗發動戰爭的主要理由是,伊朗很快會制造出核武器,而這將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并可能導致其他中東國家群起效仿。有觀點認為,伊朗有了核武器會賣給塔利班,恐怖分子就會如虎添翼;也有學者認為,如果伊朗有了核武器,其他中東國家難免會拋棄美國,轉入伊朗的陣營。主張打擊伊朗的觀點認為,對伊朗的核設施發動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不會引發嚴重的傷亡或其他負面后果。這些觀點沒有一個是站得住腳的。即使伊朗有了核武器,也不會狂妄到用核武器去攻擊美國的地步,其他國家也未必會加入開發核武器的競賽。假如伊朗有了核武器,它怎么會把自己的看家法寶隨便送給別人?伊朗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能完全控制塔利班?如果伊朗有了核武器,考慮到伊朗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嫌隙,可能出現的結果反而會是,阿拉伯國家會更加靠緊美國,要求美國提供更多的保護。認為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能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也是一種空想。1981年以色列曾經轟炸過伊拉克的核反應堆,但之后薩達姆反而加快了重建核設施的步伐。
比專制統治更可怕的事情,就是專制突然消失之后,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土耳其在中東的力量將趁機壯大。以色列的處境會更加兇險,四鄰的阿拉伯國家只會對以色列更加敵視。過去,美國或許還能約束以色列的行為。但隨著中東和談的失敗,美國作為中間人和協調人的信譽一落千丈。以色列可能會不顧美國的勸阻,一意孤行。比如,如果以色列襲擊伊朗,很可能引發伊朗的報復性行為。或許,伊朗真的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而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把美國卷入中東戰爭。過去,以色列可謂美國深深插入中東的楔子,但如今,它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個負擔。
第二個嚴重的錯誤是盲目相信民主。民主需要漫長的學習和磨合,但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被催熟的民主政治只會鼓勵更多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原教旨主義者。任何一派政治力量上臺之后,都極有可能變本加厲地壓迫在原政權中占有優勢的民族、宗教或階層。新仇舊恨層層累加,中東未來可能陷入無休止的內戰。在今日的中東大行其道的是宗教原教旨主義。從表面上看,西方國家制裁敘利亞、伊朗都得到了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但阿拉伯國家政府的表態,和大街上阿拉伯人民的表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在“阿拉伯之春”之后,將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與中東關系的寒冷冬天。反美和反西方干預將成為新興的政治力量尋求民眾支持的最佳策略。
還有,伊斯蘭教的影響范圍遠遠超越了中東。在歐洲國家,有大量來自北非和中東的穆斯林移民。在美國也有大量的穆斯林、猶太人。西方國家在中東外交政策的失誤會反過來傷害到自己的內政。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國家進入了較長時期的經濟衰退,社會福利支出進一步削減,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在這一背景下,社會風氣就會更加狹隘、排外、悲觀。動蕩的中東局勢,會越過高山海洋,把社會的震蕩帶給其他國家。
(摘自《若有所失:漫步在歷史和經濟的叢林中》 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