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冰

他拿著低保金,是一個看上去不具備做好人好事條件的老人。但他自發修了25年路,被人們稱為“最美的修路爺爺”。他將這件好事做了25年,讓大家看到了愛的長度。在他82歲身患胃癌之際,無數陌生人涌到他的身邊,一個又一個好心人讓老人的后續治療成為可能,他們讓我們看到了愛的厚度。
把腳下和心里的道兒修好
1987年,張作梓帶著妻子王秀美和三兒一女從山東安丘遷到遼寧沈陽,在東陵區下木廠承包了一片地種菜。日子雖然不富裕,但一家人過得很知足。
彼時的城鄉接合部到處都是土路,每次運菜出去甚至比種菜還辛苦。于是,張作梓就帶著兒子推著手推車,從河邊拉來石頭,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兒就去鋪一段路。漸漸地,路鋪平了,當地鄉親對這家外來戶也和善起來。
隨著菜越送越遠,張作梓修路的范圍也在擴大。一天,他看到一輛大卡車陷在路邊的坑里,卡車側翻,拉的一車廢鐵都散落在路上。路人有看熱鬧的,也有乘機想撿便宜的。張作梓見了,攔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幫著將廢鐵裝到三輪車上,一趟一趟運到離翻車處最近的廢品回收站。
當天晚上,送完菜回到家的張作梓把自家的水泥、沙子、鏟子、抹子、錘子等材料和工具裝上“倒騎驢”三輪車,來到了白天卡車翻車的地方,用了一個小時把那個坑填平又用水泥補好。怕水泥未干的路面被過路的車給壓壞了,他就把三輪車當路障擺在那里,自己坐在路邊看著,直到水泥干了為止。
此后,張作梓就“上癮”了。每天出去送菜,他總是把水泥、沙子等修路的材料和工具隨車攜帶,看到馬路上哪里壞了就修修補補。家人笑他是“愚公”:“到處是路,天天都有壞的地方,你修得過來嗎?”張作梓并不在意——能為自己落戶的這個城市做點啥,看著那坑洼的路平坦了,聽著機動車跑在馬路上是“刷刷”聲,而不是“哐當”聲,他心里舒坦著呢。
老爸修進城送菜的土路,兒女還可以理解,可是,他還自己搭錢修跟自己家不相干的路,孩子們就相當不理解了。有一天,張作梓天不亮就出去送菜,直到晚飯還沒回來,兒女擔心他迷路,于是四處去找,結果在離家五公里外的公路上找到了正在修路的張作梓。三兒子當場就跟爸爸發了火。張作梓并沒有罵兒子,而是在回家的路上給孩子們講了一件往事——在安丘農村有個叫傻柱子的智障孤兒,沒事老挨大家的欺負。但只要是張作梓碰見了,他就會把那些欺負傻柱子的人趕走,有時也會給傻柱子一些吃的。一年夏天下大暴雨,張作梓從鎮上拉車回來時,陷在村頭的深水洼里,雨大坑大,連求助都沒人聽得見。這時,傻柱子來了,他淋得像只落湯雞,幫著張作梓把車推了出去,一直送到了家。事后,張作梓感慨道:“這輩子,不定誰會幫到誰,誰會渡著誰。所以,先修路,把自己心里的道兒和腳下的道兒先修好。”
從此,張作梓再去修路,兒女們也不說什么了。他修路的范圍在擴大,技術與技巧也在提高。三輪車當路障既礙事又不方便,他就拿紅布讓妻子王秀美做了幾面小紅旗,綁在木棍上,遠遠地提醒過路的司機們。純水泥凝固的時間較長,常常抹上去就被壓壞了,于是,他到處跟人請教,了解到往水泥里加鹽會凝固得快一些……有時,過路司機會把頭伸到車窗外,向老人豎起大拇指,還有人會把車停下來,遞給他一支煙,拉拉家常。
有好心人看著老人寒酸的衣著和簡陋的修路設備,想給他一些錢,可是,老人每次都會拒絕:“我要是拿了錢,這修路的性質就變了,你就讓我理直氣壯地干點好事吧?!?/p>
做好事,
是他應對艱辛生活的方式
可是,生活回報給張作梓的卻是過多的苦難。先是最小的兒子被掉落在地的高壓線電擊身亡,接著是女兒身患重病。
一向對他修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老伴在送走小兒子后不久,一下子買回九袋水泥,還買了一把新的鏟子。她對張作梓說:“修路吧,把你心里的苦都用水泥給封嚴實了。過日子,不就跟那馬路一樣,哪能沒有坑兒、洼兒的,修修就好了?!钡诙?,張作梓出家門時,老伴遞給他一個熱乎乎的小包,包里裝著一個老式玻璃吊瓶,里面裝的是熱水;還有一只塑料袋,里面是煎餅卷大蔥。中午,張作梓坐在路邊,看著車來車往,眼淚一滴一滴地落在煎餅上。
后來,女兒病了,住在醫院里。張作梓每天就在送菜和去女兒醫院的路上奔波。一次,張作梓從醫院里出來,天已經黑了。他手推車的一個輪子陷在了路邊一個沒有蓋的窨井里。張作梓把車推了出來,走了兩步,又回去了,他從車里取出那些小紅旗插在井邊,以便給路人提示??墒牵氐郊依?,心依然還是不安穩——天那么黑,窨井又那么深,小紅旗未必能讓行人看得見。
張作梓的重重心事哪里逃得過老伴的眼睛。張作梓說出自己的擔心后,老伴兒拿出家里的木方和卷尺,對張作梓說:“你就約摸著尺寸給那井做個蓋子吧?!睆堊麒魅挛宄刈隽藗€木制的井蓋,然后,他踩著三輪車,拉著老伴和井蓋出門了。那天,兩人回到家里已經是夜里11點了,可是,老伴卻睡不著,翻箱倒柜地拿出了一樣東西給張作梓看。那是張作梓寫了多年的日記。張作梓不解地看著老伴:“這是啥意思?”老伴兒笑著對他說:“接著記吧,把這些年來沈陽后做的好事都記下來吧,別讓自己閑著了,人閑才愁啊。”
也是打那天起,只要有時間,張作梓便時常拉著老伴一起去修路——跟著自己漂泊了大半生的老伴身體越來越差了,他不放心把她一個人留在家里。
夜深人靜,把老伴安頓睡下了,張作梓拿出那本已經發黃的日記,寫下自己一天做的事,再看看自己從前的日記,喃喃自語:“這輩子,也算沒白活。”
對于這個眾人眼里的“愚公”來說,修路已經不僅僅是做做好人好事,而是他面對艱辛生活的方式。在那本厚厚的日記里,生活的褶皺被熨平了,那份沉甸甸的價值感支撐著他樂觀地活下去。
修路爺爺,
我們也把愛給你
2014年9月,張作梓被確診為胃癌晚期,住進了遼寧省腫瘤醫院?!鞍┌Y”兩個字徹底將這位82歲的老人擊垮了。
張作梓對兒女們說:“這病,不治了。”兒女們一家比一家艱難,以自己和老伴每月800元的低保,甚至都不夠老伴吃藥的。面對說一不二的父親,兒女們為難了。可是,那些陌生人卻留住了他。先是同病房的病友一下子就認出了這位沈陽“最美的修路爺爺”。見張作梓每頓只吃咸菜饅頭,病友把自己的飯菜水果毫不吝嗇地分給他一半。接著是醫生、護士,然后是媒體,再接著是一個又一個陌生人——20元、50元、100元、1000元、3000元,一個個陌生人送來絕望中的希望。張作梓哭了,不管誰來,他都堅持忍著劇烈的疼痛,起身記下對方的名字。
張作梓不上網,他不知道在互聯網上有多少人為他的故事流下熱淚,而他的那些故事又溫暖了多少人。一位網友說:“25年,他不僅把馬路上的那些坑坑洼洼填平了,也把人心里的鴻溝給填平了?!?/p>
而張作梓的家里也迎來了很多陌生人。一進門,看到這間30平方米不到的房子時,很多人當場就哭了——那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啊。
疾病讓本來就消瘦的張作梓在兩個月間掉了20斤,看上去更加弱不禁風??墒牵诘谝淮位熃Y束后,他硬撐著強烈的藥物反應,對來看望他的陌生人說:“俺會好起來的。等身體好了,俺還去修路。”
(邱寶珊薦自《家庭》2015年1月下 原標題為《那些路,修復了他坎坷苦難的一生》 圖: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