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四月,天氣宜人,正適合游山玩水,有些人會去拜山,也有人會趁機踏春。但無論哪種情況,活動的范圍都從都市轉移到野外,由于樹木、花草多,接觸昆蟲、花粉、植物、灰塵的機會增多,出現螞蟻、蜂蟄傷及丘疹性蕁麻疹等各種皮膚問題的幾率也會增加。所以出行時更要警惕“過敏”來襲。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寧波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小央為大家講解春游時你應該注意的皮膚過敏。
丘疹性蕁麻疹
關鍵詞:蟲咬
丘疹性蕁麻疹,又叫蟲咬性皮炎。主要的癥狀表現為皮膚上綠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水腫性風團樣損害,散在分布,奇癢,嚴重時可有水皰甚至大皰,兒童尤其容易發生。大多與昆蟲叮咬有關(蚊蟲、螞蟻、螨蟲等)。這些小昆蟲叮咬人的皮膚,包括它們的分泌物沾到人的身上,都會誘發丘疹性蕁麻疹。
預防:主要是外出盡量穿長袖和長褲,暴露部位涂防蚊液、清涼油等。
處理:一旦發生要盡量少抓,回家后換洗穿過的衣物,外涂止癢藥膏,如果瘙癢嚴重,要去醫院就診,口服加外用抗過敏的藥物,避免搔抓后引起繼發感染。
接觸性皮炎
關鍵詞:植物
接觸性皮炎表現為暴露部位局限性紅斑、丘疹,嚴重時伴有水皰,有瘙癢或疼痛感。主要由于接觸植物的液汁,或被植物劃傷,植物上的毛、刺造成局部過敏,野外植物是病原。
預防:盡量少接觸一些不認識的植物,不要隨便踐踏植物。更不要攀枝折葉,以免引起過敏。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拜山或踏青時不要“拈花惹草”啊。
處理:一旦發生可以用清水沖洗患處,或冷濕敷,盡早用抗過敏藥物,回家后不要熱水燙洗,以避免局部紅腫加重;也不要用手抓撓,以免引起皮膚潰爛。
蜇傷
關鍵詞:蜂、蜈蚣
無論是拜山或出游時,被蜂蜇傷、被蜈蚣咬傷都有可能發生。蜂蜇傷多見于面部、頸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紅腫和刺痛,數小時后自行消退,無全身癥狀。如果蜂刺留在傷口內(在紅腫中心有一黑色小點),有時局部可引起化膿。黃蜂蟄傷的局部癥狀較重,可引起頭暈、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過敏性體質的人可能反應更大。
蜈蚣也是春季最喜歡出沒的昆蟲。它們一般喜歡躲藏在陰暗潮濕的墻角、磚縫、水溝等處。蜈蚣的毒爪刺人人體皮膚時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膚發生紅腫,毒爪刺人處有兩個暗紅色點,被咬處會感到燒灼痛和刺癢。嚴重的可有全身癥狀,如頭痛、嘔吐、發熱以及肢體麻木等。
除了峰和蜈蚣外,刺毛蟲也是春季最常見的昆蟲,它爬到皮膚上,其毒汁進入皮膚,會引起皮膚損傷。受害部位皮膚發出大量黃豆大的紅色疹子,疹子中間有針頭大水皰,患處皮膚有瘙癢、刺痛和灼熱感。
預防:在草叢中行走時最好穿長袖和長褲,不要穿涼鞋,必要時可把褲腳束在襪子里,若能穿高幫旅游鞋則更好。要注意不要去碰這些昆蟲,一旦接觸到要用東西驅趕,而不要拍打它,因為拍打很容易使毒刺或毒液進入皮膚,引起皮膚過敏,甚至出現全身不適。衣服不要晾曬在樹底下或草叢上。傍晚外出時不要穿太過鮮艷的衣服,以預防被蜂蜇傷。
處理:面對峰蜇,首先要檢查有無毒刺埋在皮膚里面,如果有毒刺埋在皮膚里面,可用鑷子將毒刺拔出;或者用酒精消毒皮膚后,再用消毒過的針頭將毒刺挑出,或用膠布粘貼法取出峰刺,但不要擠壓。若癥狀無法減輕或疼痛難忍,要及時就醫。被蜈蚣蜇傷后的治療方法與蜂蜇傷相似,但蜈蚣的毒爪不會斷落在皮膚內,有條件的最好就醫。而對于刺毛蟲蜇傷則要迅速用橡皮膏粘去患處的毒毛,然后涂搽爐甘石洗劑。
當然,被昆蟲蜇傷后難免會發癢,這個時候一定要忍住癢痛,盡量不要抓撓,以免引起繼發感染。
蕁麻疹
關鍵詞:過敏體質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有些過敏性體質的人,在吸入花粉、羽毛、空氣中飄浮的一些揮發性化學氣體如汽車尾氣、二氧化硫等都可以發病。表現為皮膚突然發癢,繼而出現大小不等的扁平高起的風團,所以又叫風疹塊。疹塊有的蒼白,有的發紅,而且越起越多,可遍及全身。有的可在短時間內自行消退,但易反復發作。
預防:有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膚病的病人,掃墓或踏青時更要注意,因為這些病人本身就是過敏體質,暴露在有這么多過敏原的環境中,就更容易過敏或使原有的皮膚病加重,建議這些病人不要因為拜山而忘記服藥,在灰塵大或風大時戴上口罩。
處理:皮膚若很癢,用爐甘石洗劑或氧化鋅洗劑都可達到暫時的療效。若仍不能解決問題,及時到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