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運動康復網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這里的“老”指的是人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或加重的腿部疼痛、關節變形和僵硬以及活動受限,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引起腿疼的原因很多,關節本身的疾病、腰椎疾病、血管和神經疾病等均可導致腿疼,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尤其危害老年人健康,并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65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可達到50%以上,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這一數值可達約85%。隨著世界及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骨關節炎已越來越成為醫患乃至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
什么是骨關節炎?
了解什么是骨關節炎,先了解一下關節。通俗來說,我們身體凡能活動的部位都可叫關節,活動部位兩端骨頭表面有一層白色、透亮的軟骨覆蓋著,這層軟骨富有彈性,但軟骨里面沒有神經血管,正常活動時不會疼痛。一旦表面的關節軟骨磨損了,軟骨下面的神經末梢裸露出來,遭到炎癥刺激或活動撞擊就會產生關節疼痛,這好比我們的牙齒一樣,表面是一層牙釉質,一旦牙釉質破壞了,下面的神經露出來,我們吃東西或者咬牙都會感覺疼痛不適。關節也是如此,只要軟骨損傷就可產生疼痛,這就是骨關節炎,最常見于膝關節。
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性和消失,以及關節邊緣韌帶附著處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增生形成骨贅,并由此引起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礙。該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關節炎系指隨年齡老化而不和其他疾病相關的關節病變,繼發性骨關節炎則由損傷、炎癥、遺傳及代謝、內分泌等疾病所引起。
骨關節炎是如何形成的?
骨關節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磨損。正常關節類似軸承,摩擦面光滑、耐磨并且沒有神經,所以活動時靈活自如,不會疼痛,可以使用幾十年不壞。摩擦面磨損后,長不成原來的樣子,就長成骨刺,骨刺有神經,摩擦時會疼痛,刺激周圍組織會產生腫脹積液。類似的例子,比如手的劇烈摩擦產生水泡,長時期摩擦變成老繭。另外,膝關節的疾病如類風濕、創傷等會加速關節面的磨損。
哪些日常活動影響骨關節炎的發展?
只要下地行走,關節磨損就會發生,所以關節炎的發展是進行性的,不會停止,正如人不能返老還童一樣;穿有一定彈性的鞋如旅游鞋、步行鞋行走和吃富含粘多糖的食物如皮凍等,有助于保護關節面;有些日常活動能加速關節的磨損,應當盡量避免,比如穿高跟鞋、肥胖、爬樓梯等;不適當的鍛煉對關節面的磨損更大,要禁止。
骨關節炎是不是要限制活動?
有的人認為,骨關節炎是一種長期的磨損、退化性疾病,因此,得了骨關節炎后應當盡量少活動,甚至走路也不敢多走,特別是關節疼痛的患者,就更不敢也不愿意活動了。這其實是不對的。除非是骨關節炎急性期、關節腫脹的患者需要限制活動外,其他骨關節患者應積極地進行運動鍛煉。適當的運動不僅能防止肌肉萎縮、延緩關節退變的進展,更重要的是對“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腦血管疾病等老年病具有防止作用。
骨關節炎患者運動小貼士
生命在于運動。骨關節炎患者既要避免高強度的負重鍛煉,又要有一定的活動量,那么哪些運動對骨關節炎有益?哪些有害呢?
有益的運動:
有關活動范圍鍛煉:這是指每天都要進行關節在各種方向上的活動鍛煉,并且要努力使關節盡量撐開,活動到最大極限。這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的活動不能取代關節活動范圍鍛煉。當然,如果有關節疼痛、腫脹的情況,就需要在疼痛能夠忍受的范圍內,輕柔運動。
肌肉鍛煉:強壯、有力的肌肉可保持關節穩固,使活動變得更舒適。
耐力鍛煉:耐力鍛煉不僅有益關節,更重要的是有益心、肺,并能改善精神狀態。在各種耐力鍛煉項目中,走路、水中運動和騎自行車是最常用的。走路是骨關節炎患者理想的鍛煉方式,沒有特殊情況應當鼓勵多走路,除非是嚴重的髖、膝、踝關節疾病、關節不穩的患者;水中鍛煉如游泳或溫泉尤其對僵硬、疼痛的關節有好處,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小關節承受的重力,溫水還能放松肌肉、減輕疼痛;騎自行車,尤其是騎那種健身房內的自行車,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法,不會給下肢的關節帶來太大的壓力。
有害運動:
爬山、爬樓梯:爬山、爬樓梯會對膝蓋前方的髕骨產生很大的壓力,特別是下山或下樓梯的壓力要比向上爬的壓力高出兩到三倍。因此,對于膝骨關節炎的患者,應當盡量避免爬山、爬樓運動。
蹲起:有的骨關節炎患者想通過蹲起來鍛煉肌力和關節活動度,其實這種鍛煉與爬山、爬樓類似,也是對膝蓋,特別是髕骨不利的,會加速髕骨軟骨的磨損和損傷。
拎重物:拎或背重物會加重關節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