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萍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歷來是與閱讀教學平分秋色的教學任務,學寫作文是相當多小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倍感頭痛的一件事,可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是否過關的重要標志,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但作文難寫,作文難教,學生“怕”作文,教師“憂”作文,依然是小學作文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積累語言,學以致用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在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在我教三年級時,我就充分地完善了班級的圖書角。圖書角里放滿了孩子們喜歡的圖書。首先,我要求學生除了在校的午間閱讀時間外,每天還必須保證不少于20分鐘的閱讀時間,并每天做好摘錄筆記(一星期摘錄四篇好詞好句,兩篇讀書體會或把自己看過的好書、好文章,以簡短的文字推薦給其他學生),然后一周做一次閱讀卡,閱讀卡上設計了“我閱讀”“我發現”“我推薦”“我想象”四大項。其中“我閱讀”主要讓學生填寫閱讀了哪位作家的什么書(或文章),書中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內容;“我發現”主要讓學生把閱讀時發現的好詞好句有選擇地摘抄下來,同時把自己品味到的書的優點記錄下來,以便別人一同分享書中的快樂;“我推薦”主要讓學生把書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片段推薦給其他同學,也可以在課余時間讀給他人聽或給他人看,有的認為妙不可言的可背誦積累;“我想象”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帶人書中,或成為書中的主人公,或作為一個旁觀者馳騁于書中。閱讀卡是對一周的讀書總結,主要是在周末進行。整個過程對于促進學生主動積累語言,并學以致用,可以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可以說小學生的作文,沒有一定的積累是不行的,只有語言積累豐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筆下生花。
二、創設情境,學會寫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我常常看到,課間,學生們如同嘰嘰喳喳聚在一起開會的快樂鳥兒,他們穿梭于教室走廊之間,眉飛色舞地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繪聲繪色地描述著有趣的生活經歷,而在日記、習作本上卻很難發現那些生動具體、趣味盎然的話語。這是為什么呢?我苦苦地思索著,最終,我發現應該要從兒童的生活入手,關注兒童的生活和心理,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表達的素材,在習作中抒寫生活的真情實感。那一次,有幾位學生犯了錯,我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唱歌。之后交上來的日記,大部分同學都寫了那天的事。日記中寫到:“看,某某同學一上臺,便低下頭,左手搓著右手,右手又搓著左手,此時,他的心情一定是忐忑不安。只見他的嘴巴張了好幾下,可一絲聲音也沒發出來。可以看出他真的很緊張,還有點兒手足無措……”這次的日記,大部分學生都能將上臺表演者的動作、神態描述得詳細、生動,甚至學會了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這說明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讓學生時刻做個有心人,留心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把身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甚至可以寫成判斷或日記。
三、激發興趣,樂于寫作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沒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習作是語文學習中最復雜的腦力勞動,如果小學生沒有寫的欲望,你們習作的教學目的就很難達到。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童年趣事時,我講述了高爾基受盡了生活磨難的動人故事,讓學生深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時詢問學生高爾基的童年故事,我們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說,是從他寫的童年故事知道的。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那么我們能不能也把自己的童年故事生動地記下來?以此自然地引入寫《童年趣事》的習作。一節課下來,學生興致勃勃,文思泉涌。等習作上交,教師批改時,可根據學生好表揚的特征,采取寫激勵評語的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當我在學生的作文本上寫上了鼓勵性的評語時,一位學生又給了我答復:“原本我是十分怕作文的,覺得作文難寫,可看了您的評語,我像吃了蜜一樣甜,以后,我會更認真寫作文的……”可見,興趣是一種最大的力量,學生只要對作文產生興趣,他們就會腳踏實地,孜孜以求。
總之,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時刻關注它的發展發展過程,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實際,采取各種手段,增加學生的寫作興趣,燃起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想寫作、會寫作、樂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