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賢
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科學教育,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含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小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個性活潑,天生好奇,常常愛問為什么,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充滿理想,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較強。這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好科學教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學科的特殊性角度來看,語文教學不僅要強調工具性,更應注重人文性、科學性的教育,因此,以語文教學為依托,培養科學素養是可行的。
一、鉆研教材,挖掘科學教育因素
1.文中的自然知識
《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課文生動形象地把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三者融為一體。文章條理清晰地先介紹了天上的兩種文字“星星、云朵”,然后介紹了地上的兩種文字“石灰石、花崗石”,最后告訴我們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通過研討教材,我們不難發現,課文中包含著自然科學知識,如:找到北極星可以辨別方向,觀察云朵可以預測天氣,石灰石、花崗石能讓我們了解地質的變遷。這些自然科學知識在文中并沒有直接表述,而是要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來獲得。
2.文中的科學方法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大自然的文字遠不止文中介紹的四種,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我們自己去認識。那么該怎樣去認識更多的大自然中的文字呢?這就需要科學的方法。通過研讀教材,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三種方法:觀察、尋找、請教。
3.文中的科學趣味
全文通篇采用了比喻,把大自然比作了一本書,把大自然中的萬物比作了文字。這樣的比喻使原本一些枯燥乏味的科普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趣味盎然。尤其是文中在介紹花崗石這一種“文字”時,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深奧難懂的地質變遷知識,轉化成了妙趣橫生的語言文字。特別是一個“爬”字,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想了解科學奧秘的興趣。
二、運用媒體,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在教學介紹北極星和砧狀云這兩個自然段時,我搜集了相關的圖片幫助學生認識這些自然界的事物。我運用媒體出示了一張包含北極星的星空圖,在圖上我標出了“小熊星座”,但沒有標出“北極星”,我讓學生觀察星空圖,然后上臺在電腦上點出“北極星”。小學生的參與欲都是很強的,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在這一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認識了小熊星座和北極星,同時也渴望著能認識星空中其它的星座和星星,學生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激發。
從花崗石的介紹中了解地質的變遷是課文的難點。由文中的介紹學生能感悟到,地質的變遷是一個極其緩慢,歷時極其久遠的過程。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還是一頭霧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冰到底是怎樣把花崗石搬到森林里了,它是怎么“爬”的,我找來了一段“冰川運動”的錄像資料。這段錄像很好地補充了教材內容,并且讓學生受了一定的震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在指導學生認識了文中介紹的四種大自然的文字之后,一些知識面比較廣的學生還能說出一至兩種課文以外的“文字”,這時學生是十分渴望再認識其它的“文字”。我就借助媒體出示了一首詩歌《大自然的語言》,在引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原來大自然中的“文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自然科學現象,經詩人的手能變成一首美妙的詩歌。如此,學生既品味了語言文字的意趣,又進一步生發了學生學科學的情感。
《大自然的文字》這一篇課文的作者是前蘇聯著名的科普作家伊林,把握科學家的精神實質和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讓科學家們成為學生的榜樣和偶像,能很好地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之情。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借助媒體出示了關于伊林的照片和小故事,讓學生通過讀故事,懂得伊林能取得偉大的成就是緣于他從小熱愛科學、注意觀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伊林身上的這種科學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的心中也就涌動著對科學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四、實踐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
課內引路,課外發展。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也應該從課內走向課外。教師要引領學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這將有更深刻的意義。學生參加了具體的實踐,就能有所感,有所得。在結束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課堂教學后,我布置了這樣三項課外作業:(1)向學生推薦閱讀伊林寫的《十萬個為什么》,通過閱讀去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2)走進大自然,去探索更多大自然的奧秘,上網搜集感興趣的科學小知識,同學之間相互進行交流,并辦一張“科普小報”,在實踐中鍛煉才干;(3)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一種事物,認真研究,有不明白的可以向別人請教,還可以查資料,然后把自己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寫下來。(三項作業中的后兩項可任選一題)以閱讀和寫作促使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大大豐富了科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這樣的作業練習,既受學生喜愛,又培養了創新能力。
雖然語文課不像科學課那樣直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但是,只要把握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材的功能,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科學教育就猶如綿綿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