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娜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為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內部心理機制,并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做出某種解釋。筆者認為,認知心理學有許多現存理論與觀點會對英語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認知學派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知識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
皮亞杰等建構的現代認知心理學提出了“建構論”和認知圖式理論。Brunner認為學習是通過認知獲得意義和意動本身帶來的內在強化作用,提倡發現學習法。發現學習法“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發現規則、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認知論的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為中心,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因此主張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之間進行豐富的多向交流,討論或合作性地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
二、認知心理學研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從外語教學角度出發,當代教學心理學研究的明顯趨勢是依據認知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通過探索學習者認知結構變化的規律來探討其語言知識和認知技能獲得的心理機制,揭示外語教學與認知發展的交互作用。筆者將從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強調英語教學中概念的驅動作用。美國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主張認知接受說。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新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于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識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認知結構直接參與了與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它不僅決定了新的學習能否產生,而且決定了新知識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遷移。學習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機械式學習;一種是理解性學習。前者是在意義上無聯系的孤立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理解,單靠死記硬背來記憶知識。后者為認知學習,其特點是能理解所學的基本概念和規則以及其內在的聯系。認知心理學認為,理解性學習比機械式學習更有成效。學生如果要想掌握某方面的知識,就必須使新的知識同他們已有的知識相適應,也就是同他們原有的認知模式相適應。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模式,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使新、舊概念不斷反復出現,這樣就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概念驅動作用,在比較中盡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2.強調英語教學中教材的情景特征。認知心理學認為,將教材中某一材料的相關情景以程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加以說明,隨后要求學生有選擇地注意情景的不同特征,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盡快地理解和感知教材。強調教學的情景特征,實際上就是強調符號信息的加工。認知學習論的分支--建構主義認為,學生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應事物的內容、性質、特點、規律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實踐,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這種在實踐中所得的知識易于讓學生掌握吸收,理解也深刻,且不易遺忘;而僅僅是聆聽教師對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這樣所得知識效果不佳。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一些真實任務和常生活實踐所遇到的真實的場景,這些接近生活的復雜任務和真實情境整合了許多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應用所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
3.強調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將認知心理學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就要注意研究學習主體的認知過程,研究他們是如何對語言信息進行加工和使用的。我們知道,語言是人的潛在認識能力和語言能力的自然表現,是后天發展的刺激和反應。學習英語關鍵是要充分運用大腦的特殊機制和功能,對英語語言的信息和規律形成認知,并通過對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的分析理解來掌握語言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組織與結構上,盡量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做到先易后難,由淺人深,層層遞進給學生以引導。
4.強調英語教學中學生認知方式的個別差異。認知方式分為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兩種。具有場依存性認知方式的人,在認知活動中傾向于以外在的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即知覺對象或象征性表象是什么樣就看作是什么樣。這些人往往自我概念較差,因而在負強化(批評)時,學習效果會顯著下降。具有場獨立性認知方式的人,在認知活動中則傾向于更多地利用內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為此,在英語教學中,應當考慮到同一教學方式對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了解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以便根據不同類型的認知方式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因材施教。例如,在教授英語單詞時,低年級的學生易采用直觀教學法,通過呈現實物教授新詞,學生易接受且記憶深刻;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教給他們歸納、聯想等方法,讓其自己歸納、整理、記憶。這樣,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使其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經相互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自我評價學習結果等。
認知心理學理論對于英語教師的教學實踐有著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作為教師,應有這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使英語課堂教學更有效,更能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