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源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卡爾茲”的音譯,是指新疆干旱地區一種特有的引水設施。這種引水設施是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抵御極端干旱,謀求生存,與自然抗爭的一個創舉,是維吾爾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寶貴的歷史遺產。
坎兒井由豎井、暗渠和明渠三部分組成。其中:豎井的作用是出土、通氣、通風和透亮,一條坎兒井往往由數十乃至上百個豎井依次排列構成,而井深一般在20~60米之間,并且是隨著地面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暗渠又叫集水廊道或輸水廊道,它是坎兒井的主體,其作用是引流,它一般深約1.2米, 寬約0.6~0.7米;明渠的作用是連接暗渠與用水目的的媒介,從暗渠流出的水源通過明渠的集結到達需要水源的地方,從而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暗渠與明渠交匯的連結處叫龍口,始為坎兒井掘井的起點。坎兒井水來源于天山冰川,是冰川融化后流經戈壁沙漠滲入地下再匯集到坎兒井涌出的泉水,因此水質優良,清冽而甘甜。
哈密和吐魯番是新疆兩個主要的坎兒井發源地,也是目前坎兒井保留最多并且在農業灌溉中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的兩個地區。
歷史上的哈密坎兒井主要分為官坎、軍坎、王爺坎和民坎等四種。其中“官坎”系政府投資開挖;“軍坎”為戍邊士兵所鑿;“王爺坎”是哈密回王出資投工所建;“民坎”則是普通百姓所為。
鼎盛時期的哈密坎兒井數量曾經達到五六百條,灌溉面積8萬多畝。比較著名的有巴里昆三塘湖鄉岔哈村附近的南坎兒井(開鑿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始為“軍坎”第一井)和哈密了墩的坎兒井(開鑿于清宣統三年的民井,在當時是出水量很大的民井)等。隨著水井、機井、明渠等其他水利設施的修建,以及地下水位的降低,哈密原有的不少坎兒井由于無水源補給而被廢棄,數量也在大幅度地減少。整個哈密地區坎兒井現有的數量已經不足300,年總流量大約在0.8億立方米左右。但是坎兒井并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因為相對于提水和明渠灌溉而言,坎兒井灌溉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成本低和經濟價值高(能夠減少和避免蒸發量)的特點。
哈密與坎兒井一樣與哈密人息息相關的遍布于天山南北的是千余眼水泉,它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年均出水量約占哈密地區地下水資源的60%。哈密水泉多以象形和地標物為名的,如梯子泉、肋巴泉和柳樹泉;也有以出水量大小為名的,如一碗泉就是因為出水量太小而得名,與此想對應的烏兔水(蒙古語的音譯,意思為泉水溢流)則因為泉水的豐沛,水草的豐盛,駝馬的孽生而揚名;再就是以泉水口感而得名的,如苦水、甜水等。哈密不少泉都有動人的傳說,也有一些泉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密切相聯。比如位于巴里坤湖南畔的尖山山峰下的一眼山泉就是因為下面的一段委婉的故事而得名。
相傳很久以前巴里坤湖東西兩岸各居住著一個部落,其中西岸的游牧部落,東岸的是農耕部落。他們共同依賴著清澈的湖水時代和睦相處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但是這種安寧的生活卻被一個山魔的到來所打破了。
有一天,山魔帶著一群惡奴氣勢洶洶地沖到湖畔,向兩個部落的頭領和人們宣布:“我是這里的大王,這里是我的天下,從今后你們所有的人都必須按期向我繳納糧草和牛羊。”山魔王的無理要求自然遭到了兩部落頭人和人們的斷然拒絕。山魔王看到人們不買他的賬,就氣急敗壞地說:“你們膽敢違抗我的意旨,這里今后休想在太平,我一定要懲罰你們。”于是,山魔王用咒語將位于戈壁荒漠的一條芒硝嶺填入了巴里坤湖,從此巴里坤湖由淡水湖變成了鹵水湖。
由于湖水不再能夠澆灌和滋潤湖畔的田地和草原,田地龜裂,牧草枯黃,部落的人們在生死線上掙扎。這一切雪姑娘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詛咒山魔王的邪惡,但是也由于沒有辦法重新使湖水恢復它本來的本色,因此她就放聲大哭了起來,這一哭就是3年,哭瞎了雙眼,哭干了淚水,最后是氣絕身亡,在湖畔化作成了一座山峰,它就是現在的尖山山峰。而就在雪姑娘化作山峰的同時,在她的峭壁上端噴瀉出了兩股清泉,泉水流進了草原和農田,草地綠了,莊稼活了,人們終于得救了。據說兩股山泉就是雪姑娘的眼淚,這就是淚泉名字的由來。
而車轱轆泉之所以揚名則是因為它與當年剿匪十六師副師長羅少偉犧牲的事件有關。1950年4月1日清晨。時任十六師副師長的羅少偉帶著參謀、秘書等6人乘坐一輛中吉普由了墩出發到七角井檢查工作,當車行駛到離目的地還有20多公里的車轱轆泉附近正艱難地在兩山夾擊的一條漫長坡道上爬行時,突然從路旁的一塊大石頭后面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原來是預先設伏的40多人的一股土匪突然襲擊了他們,盡管他們進行了拼死的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全部壯烈犧牲。英雄們的鮮血就這樣染紅了邊疆的土地,車轱轆泉也因此而成為人們緬懷先烈的永久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