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省輝縣市周邊自然景觀資源豐富,鄉村旅游景觀的建設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已初見規模。本文從藝術學角度出發,在掌握河南省輝縣旅游景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對輝縣旅游景觀的資源類型進行分析,探討輝縣在鄉村旅游景觀開發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對策,目的在于推動輝縣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輝縣 鄉村旅游景觀 優化
鄉村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動,是以農民為市場經營為主,以農業自然風光、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傳統民族習俗為資源,集旅游、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參與、度假于一體的新型旅游活動,目的是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心理愿望。鄉村旅游景觀是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其中包括本土的自然旅游景觀和人文旅游景觀,目的在于增強村落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具有特殊的地方性和較強的目的性。因此,它的規劃建設應與新農村的整體規劃相一致,應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相結合。
一、河南省輝縣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類型分析
河南省輝縣地處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境內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還有風景秀麗的山川峽谷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新型旅游活動的推動下,目前全市旅游規劃總面積達250平方公里,現有旅游風景區十余家。目前輝縣的旅游開發以自然旅游景觀和歷史文化旅游景觀為主線,以人工旅游景觀為輔線,進行旅游資源格局的整合與規劃。
(一)自然旅游景觀的開發
輝縣境內位于太行山南麓,由于地質斷裂帶的隆升與沉降,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斷層崖地貌。在山區不僅廣泛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植被,還有數量眾多的急流、深潭、涌泉、瀑布、峽谷和洞穴景觀?,F如今開發的自然旅游資源有八里溝風景名勝區、光山地質公園、回龍天界山、萬仙山景區、秋溝景區、九蓮山景區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八里溝風景名勝區的180米的大瀑布,一掛飛瀑,被譽為“華北第一瀑”;萬仙山景區的四大云梯、四大洞穴、四大仙潭、四大奇景,被譽為“華夏奇觀”。這些宏偉秀麗的山水旅游觀光地,讓旅游者欣賞到了“冷、峻、險、奇”的太行風光。
(二)歷史文化旅游景觀的開發
輝縣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地近商都殷墟。歷年來,商代遺址、墓葬在輝縣時常被發掘,商代銅器、陶片、玉器、石器不斷出土。現發掘的著名的商代文化遺址有孟莊古城、豐城遺址、琉璃閣遺址等,豐富的商代文化遺址提升了輝縣古城的文化內涵。目前開發的景點有百泉湖、白云寺、包公廟、齊王寨、普救寺、琉璃閣遺址公園等。其中始建于周朝的百泉湖有古建筑近百座,有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園林以及眾多的名人雕刻和墨跡,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始建于唐代的白云寺,保留了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歷史文化旅游景觀生動地展現了輝縣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旅游參觀價值。
(三)現代人工旅游景觀的開發
為了迎合現代人們參與、娛樂、游憩、考察、學習等多樣化的旅游形式,輝縣鄉村旅游景觀還采用景觀情景化、景觀游樂化、景觀參與化、景觀藝術展示化等方式打造人工旅游景觀,豐富旅游文化內容,保證旅游服務業的完善性和全面性。目前輝縣開發的人工旅游景觀大多是集住宿、餐飲、棋牌、垂釣、觀賞、購物等多功能一體化的服務類農業生態園,人們在這里可以品嘗各種野味、野菜、燒烤、地鍋燉菜等農家菜品;也有供人們嬉戲玩耍的主題游樂項目,例如位于輝縣萬仙山景區內的郭亮滑雪場,滿足旅游者在冬季玩雪、賞雪的旅游需要。這些人工旅游景觀的開發,提高了民眾的參與性,增加了旅游過程的趣味性。
二、輝縣鄉村旅游景觀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景觀的開發比例小
輝縣鄉村旅游規劃中,比較關注旅游產品的開發與銷售,對鄉村景觀的重視度不夠,雖然有各類的旅游景觀,但絕大多數美麗的鄉村景觀還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開發比例不足10%。
(二)旅游景觀項目內容單一化
目前輝縣旅游景觀項目的開發是以自然旅游景觀為主,人工旅游景觀為輔的開發形式。旅游景觀項目較為單一,多為觀光性景觀,缺乏參與性和文化體驗性景觀項目。近年來,輝縣也開發了一系列人工旅游景觀,比如農業度假型酒店,但其中各項旅游產品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出“農味”,缺乏新意,商業化痕跡明顯。
(三)旅游景觀的開發層次低
對旅游景觀進行開發的主體通常是村集體成立的景觀開發公司。由于旅游開發公司人才引進意識淡薄,人才引進力度有限,缺乏專業人才的指導,導致鄉村集體旅游開發公司的經營管理缺乏專業團隊,造成旅游景觀開發的步伐緩慢,總體水平低下,難以適應客源市場不斷升級換代的旅游需要。
(四)旅游景觀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完善
輝縣部分鄉村旅游景觀的環境清潔度不夠,排污排水問題時常出現,缺乏有效機制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餐廳、衛生間、廚房、住房等日常生活場所的衛生條件有待提高,包括消防、交通、用電、消費等配套設施達不到旅游者的需求。
(五)旅游景觀沒有重視細節的處理
目前輝縣開發的旅游景觀在細節上的處理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比如在景區內一些指示牌的設計與制作較為單調;座椅、垃圾桶、路燈等公共設施的設計與使用沒有與整個鄉村傳統風貌和自然景色相協調;空間的規劃與布局上沒有考慮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三、鄉村旅游景觀優化對策研究
(一)自然旅游景觀的優化對策分析
1.深入細化開發自然旅游景觀。對輝縣所閑置的自然景觀進行細化開發,對已經開發的自然景觀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擴大觀光游覽空間,不斷地推出新的自然觀光景點和配套的功能設施,使游客產生新鮮感。比如對山體景觀的開發,要注意山體道路、植物綠化、景觀建筑的開發和后期維護;對水系景觀的開發,要注意結合兩岸綠化林帶的開發,提供親水性的娛樂項目,增加人與自然的互動;對舊村落建筑的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修葺,在建筑四周增加綠化,并保持植物種類的四季性。營造親切宜人的景觀氛圍,有效延長旅游時間。
2.保持自然景觀的鄉村性,擴大基地建設。目前,輝縣的大部分地區還保存著明清時期的石砌房屋、絕壁懸崖的地質奇觀、風流直下的瀑布深潭等自然景致。這些景致不僅吸引了普通的觀光旅游者,還吸引了大批藝術學者和影視劇組的前往。比如郭亮村,每年都會吸引各大高校的藝術專業學子到此繪畫寫生、攝影,同時它也是家喻戶曉的影視劇作的拍攝地,這些活動很好地塑造了輝縣鄉村景觀形象。因此,輝縣應該在保持鄉村性和原生性的基礎上,擴大寫生、影視、攝影基地的建設范圍,讓其朝著系統化、整體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建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景觀。
(二)歷史文化旅游景觀的優化對策研究
1.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景觀,強化景觀文化內涵。輝縣地處歷史悠久、人類活動頻繁的中原大地,有大量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文物、碑碣石刻、革命紀念地等歷史資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輝縣旅游景觀主要是以自然風光為主,人文旅游景觀相對比較缺乏。因此,在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過程中,應提高對歷史文化景觀的重視度。首先,在保護文化景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基礎上,對這些景觀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化和調整;其次,選擇一些能夠體現輝縣文化內涵的標志性景觀進行復原,通過對現存景觀外貌及周邊環境的重建,還原其歷史原貌。
2.提煉文化景觀元素,傳承歷史文化精髓。在歷史文化景觀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創造出新穎動人的文化景觀作品,這就要求開發者在對輝縣當地歷史文化景觀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文化景觀進行歸納、提取,并將提取的文脈元素符號化,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材料、施工工藝、造景手法等方式應用于新建的文化景觀中。這種創造性地繼承,打破了形式上的模仿與復制,更深層次的尋找到歷史文化內涵與當代科學技術的契合點,促進當地歷史文化景觀的不斷發展,在傳承歷史文化精髓的同時,也順應了時代潮流。
(三)田園生活景觀的優化對策分析
1.加強農業生產活動的參與性,建立農業體驗園
農業生產活動是旅游者體驗農耕文化和鄉土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能夠使游客真正融入鄉村生活。參與田園生活中的農事活動是比較輕松、悠閑的自然型生產活動,很適合來自城市人的旅游需求,比如在景區建設多元化的農業體驗園,形式可以有瓜果采摘園、養殖飼喂園、植物種植區園、蔬菜種植園、農家樂園等。旅游者可以通過種植、鋤耕、采摘、捕撈、垂釣等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農耕體驗。
2.提高生產活動成果的觀賞性,開發農業生態景觀
觀賞性的田園生活景觀主要是指農業生態景觀的開發,它的特點是規模大,觀賞性強,季相變化明顯,具有一定的參觀價值。輝縣的生態農田資源較為豐富,可以通過生產活動成果的展示,營造田園展覽景觀,主要的表現形式可以是麥地梯田、農園、果園、花卉園、牧草地、農作物培育園、動物養殖園、農副產品的銷售展、地景藝術等,不僅起著景觀再塑造的作用,也可以讓旅游者通過參觀活動增長田園知識。
(四)民俗風情景觀的優化對策分析
民俗風情景觀是整個鄉村旅游景觀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鄉村旅游是城市人融入農村生活的一種促進人與人相互關系的社交活動,形式可以是以群體為單位的社會活動,或是以個人為單位的社交活動,目的是表達情感或者是經濟活動。形式可以是體現傳統服飾、傳統飲食、傳統方言、民間文藝、節日慶典、婚戀禮儀、信仰等方面的社交表演或展示;也可以是廟會、農村集市,或在固定的日期居民以商品買、賣的形式進行的經濟活動場所。這種在游覽過程中添加的動態景觀,不僅能夠吸引游客的參與,還能體現河南民間風俗文化。
四、結 語
輝縣的旅游景觀開發應在保持鄉村特色的基礎上,優化旅游資源,建立健全鄉村旅游景觀的發展模式,要讓旅游者不僅能夠飽覽雄偉壯麗、秀麗多姿的太行山自然風光,還能通過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物感受中國的遠古文化,也能享受恬靜安逸的農家田園生活、品嘗多種的土特產,這樣多姿多彩的旅游體驗才能體現出鄉村旅游景觀的價值所在,才能全面提升輝縣旅游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楊芳絨.河南省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陜西農業科學,2011(02):231-234
[2] 馮德顯.南太行山旅游區空間發展戰略研究[J].地理科學,2003(23):379-382
作者簡介:
趙曉曦,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