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奎
作為研究宏觀經濟的學者,筆者對產業政策關注并不多,但最近發現中國宏觀經濟的困局完全來自微觀經濟的制約,而微觀層面的制約如果不解除,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一直維持在8%以下,從宏觀上看,這是貨幣緊縮的結果,因此專業學者們大多呼吁中國適度放松貨幣政策,當然筆者這幾年也一直是這樣思考并呼吁的,但近期發現,問題并非出在這里,當前中國政府沒有放開貨幣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顧慮:一是空氣污染問題,二是高房價問題,而這兩樣問題也是這幾年民怨的來源,如果這兩大問題不能先行解決,貨幣政策的放松就必然產生更大的問題。
環境民怨是近幾年中國才開始出現的一個新情況,特別是空氣霧霾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不然即使我們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那也會導致空氣進一步惡化,而筆者提出一個建議就是“單價15萬元以上的家用乘用車可以從生產環節進行引導,轉向混合動力車和新能源汽車”。
這樣做有兩大好處,首先可以大大提速我們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只有產業化走在前面,技術創新才會成為可能,為何歐洲國家能夠在太陽能技術上遙遙領先,因為其產業化走在了世界前面,中國如果能像歐洲支持太陽能行業一樣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僅能為經濟增長掃清障礙,而且還可以占據未來行業的制高點,新能源汽車是早晚的事情,早做決定比晚做決定更好,空氣污染是全民性的,其他的污染只是局部的。
汽車全部更新換代為新能源汽車不現實,畢竟還有不少家庭消費不起,因此讓有實力的購車者率先為改善環境做出貢獻。15萬元以上的家庭乘用車引導轉為新能源車,考慮到現有汽車的存量,即使現在實行,也得需要大概五年的時間,才能將實現將一半汽車轉為新能源車的目標。
筆者不建議一刀切的強制,可以以經濟杠桿作為緩沖,可以對15萬元以上的非新能源汽車征收環境稅。污染是一種經濟學上所講的外部性,開車族相對于公交族,地鐵族對環境的危害顯然更大。
中國一直沒有沒有放松貨幣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擔心寬松的貨幣會進一步推高房價,當前房價和房地產銷售都比較低迷,但中國人對住房的真實需求并不小,只是房價高位抑制住了這種需求,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建議讓以前從事房地產經營的國企就地轉為半公益經營。
國有房地產企業,進入房地產市場,以“微利”的形式經營,就可以穩定和降低房價,因為房地產行業一直是暴利行業,而房價飛漲也跟房地產商的推動有直接關系,如果“國企微利房”成為市場的一個新品種,那么購房者自然會傾向于選擇國企微利房,當國企微利房在市場上占到一定份額后,那么其他的房地產開發商也就不敢肆意漲價,這樣房地產市場就足可以穩定下來。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民營房企和廣大購房民眾,因為價格一旦降下來,整個市場的規模將擴大很多,而現在這樣的僵局對誰都不利。
中國提出“公益型國企”的概念很久了,但一直沒有落實,中國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做個公益型國企的樣板,讓老百姓感覺到國企的實惠,“國企微利房”成為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新品種,與現有的政策也不沖突,因為這些國企沒有絲毫特殊性,也是市場化經營,只不過其定價和利潤受到一定的性質,而且不像以前的經濟適用房那樣屬于福利房,因此也沒有尋租空間,不會產生新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