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提扎爾·沙哈提 張菊蘭
摘??要:會議新聞是報道會議上發生或與會議有關的新聞。本文從會議新聞報道面臨的新媒體環境,人民網?2014?年“十八大四中全會”專題報道探析入手,分析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會議新聞報道的渠道、內容、互動等幾個方面的延伸和拓展,討論會議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會議新聞;“四中”全會;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4-0013-02
會議新聞已成為新聞媒介體現新聞革新成果和綜合實力的重要場所,直接感染和促進著新聞媒介報道業務水平的提升。不論在哪個時期新聞媒體通過對會議的報道,及時傳達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會議新聞報道
新媒體飛速發展,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互動性的傳遞、娛樂與信息需要。大數據、科技博客,微信、IPTV等已滲入到各領域,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地影響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一)新聞報道內容的信息資源在“大數據”中得到開發
“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新聞報道中的重要資源,新聞報道的內容充分發揮了社會協調功能,有對國家政策的解讀,也有各部門的創新舉措和成果,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渠道,也是有效引導輿論的主陣地,會議內容中也為群眾提供發表自己意見的論壇,讓群眾對決策內容說個清楚,從“十八大四中全會”報道可以看出,大數據與“四中全會”是密切相關的,給“十八大四中全會”報道加入了新的傳播方式,改善著媒體的報道形式,使報道更具有新聞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新媒體技能豐盛了會議新聞報道的信息源
新媒體的生態環境下,用戶傳播的信息有效地補充了會議新聞報道的內容,媒體與用戶的交流性變得立體、及時、交互,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受眾可以經過外部接口和即時通訊、網站等各種路徑獲取更多信息。這種互動既是社會作用力之間的互動,又是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互動,使會議新聞呈現的信息更豐盛,新媒介的超媒體性,打垮了傳統媒體從未有過的傳播能力和信息交流。
(三)會議新聞報道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拓展
新媒體促使了新聞傳播模式和傳播理念的創新與改革,建立新的傳播格局和傳播媒介環境。傳統媒體凸顯權威性和公信力,新媒體凸顯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相互補充、彼此促進。如今,會議新聞報道除了大眾媒體的傳播途徑,還能通過微信、微博、移動手機等新媒體渠道向公眾進行傳播,用戶可以下載客戶端或掃描二維碼獲取信息。這些新興網絡的傳播方式與技術,提供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和視角。
二、“十八大四中全會”人民網專題報道的創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于2014年10月20日召開,此次大會將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問題。這是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召開的全會。10月23日在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力”。不僅引起各國媒體的高度注視,各大網站也對系列相關專題進行報道。
(一)新聞專題報道視角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四中全會是在一定時期內媒體高度關注的事件,這導致多數網絡媒體在選擇專題時內容的相似和表達思想的相似,其獲取信息的來源也相同。而在這個時候,選擇什么樣的角度來寫出最顯眼的報道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網站策劃出的專題內容也大有不同,所以受眾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作出相應的選擇。
在人民網站對于“十八大四中全會”的報道中,他們的報道視角是略有側重點。人民網是主流媒體的正宗報道,在他們專題策略中,把有關十八大四中全會的新聞報道專題分為:微博、手機、互動、焦點、現場、訪談、資料、多語種、高清和深度十個版塊,把消息根據其不同的特征進行相關及重要程度的整合區分,使用戶能夠很容易地獲取自己關注的信息,并得到滿足。
人民網的訪談類信息比重很大,顯示高度關注各層受眾對十八大四中全會的理解與解釋。作為主流媒體,更加明確清晰地安排數據與相關資料,但內容原創不足。其中,焦點版關注大會最重要的部分,高清版集中了視頻和圖片新聞,現場版重視大會進程的記錄,訪談版融合了高層領導、專家以及地區代表的深層解讀,深度版則主要解讀報告中各個關鍵詞,使受眾更具有貼近性,資料版則包含歷屆黨代表大會的資料文獻和中國共產黨的相關歷史,微博版,手機版和互動版經過不同的渠道使用戶參與,多語種版則采用各國各民族的不同語言對十八大四中全會進程全方位呈現信息的形式,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和大范圍的互動性。
(二)專題報道形式的設計
我們可以從色彩、版式、欄頭三個方面看到主標題主要內容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主要配圖為高級領導人合照、運用元素人民大會堂、背景色則是白色跟紅色。人民網版面設計主要是人民會堂為背景圖,會議名稱標出在左邊部分。人民網作為權威性的主流媒體,關于專題性新聞版面設計,同樣展現出會議的現場感和莊重性。會議主要思想在版面的設計中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跟十七大專題報道的紅色頁面相比,大多數網絡媒體都用白色為主要背景顏色,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莊嚴和嚴肅,而人民網以紅色和白色為主題色,這樣紅色代表黨旗、國旗。除此各個專題經過色彩的相互搭配在分欄之間顯示出網面的協調風格。人民網在版面布局時選擇“日”式結構為“十八大四中全會”新聞專題的總體,這顯然是簡潔明了、一目了然的做法。
(三)網絡特性的應用于專題報道
網絡媒體在形式和突出專題內容方面會遠遠超越了文字媒介,網絡運用更多的是集圖片、視頻等要素來全面、貼近和深入地展現出主題的立體化、現場感,顯示出信息報道感染力更強大。用圖片來凸出主題內容是一種更全面、更具體的一種方式,它讓受眾一看專題報道的瞬間能了解到并心存初步的認識,圖片使受眾感受到了現場感。
(四)專題報道中的傳播內容
在有關十八大四中全會的要聞報道中,人民網將最關鍵的和最重要的消息放在重要位置,文字和圖片相結合,圖片能使用戶具有現場感,感受會議的氛圍,時效性強是在各個網站的競爭中也算是較重要的因素。
對一重大事件的背景因素使用戶更促進解讀事件的輔助因素,在報道中也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素。同樣,對十八大四中全會的專題設計中,人民網通過安排出稱為“資料版”的版塊來專門介紹了我國在一定時期內的建設和成就、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記錄和中共歷屆會議資料等。其體現了人民網作為主流媒體的報道策劃能夠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能夠讓更多受眾更進一步地了解當前在我國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了更好地組織并寫出既具有代表性,又體現了普遍性的文字報道,網站必須要找一些典型人物與材料,由這些典型人物來表達和反應公眾的看法,是網絡新聞中體現出專題的一種方法。在人民網上,對十八大四中全會報道的訪談和深度版上進行解讀,而在手機版、互動版和微博版上廣大群眾都參與在其中反映了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通過十八大四中全會呈現的信息與資源來看,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工作量,呈現信息的關鍵詞反映事件來看,這是一個過程事件,而新媒體廣大受眾在收到信息的過程中也會碰到一定的障礙,所以人民網為受眾提供對會議過程、報告、決議作出相應的解讀,且達到很高的效率。在人民網的專題設計中,把不同的重要思想融入到不同的版塊中展示,并沒有作出單獨的闡述。
三、會議新聞報道策略的改進
會議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迎接了新的發展機遇,會議新聞需要在新生態環境下提高傳播的速度與效率。新媒體的報道、數據新聞改變,是突破當前會議新聞文風的主要途徑。
(一)全媒體報道要注重整合資源
新聞傳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全媒體,它是以受眾對信息需求的提高而產生的。新媒體誕生以來單一的傳播渠道不可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全新的報道模式,多樣化的報道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能夠提高會議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提升與受眾的互動效率。在這種傳播模式中,除了向受眾傳播文字符號、非語言符號之外、還提供視頻、圖片等文化信息產品,運用多種媒介以雙向方式傳播信息。隨著數字時代的飛速發展,會議新聞報道要面對多媒體的互動傳播帶來的挑戰,應加強全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構建,重新定位傳播流程和信息產品的消費。
(二)加強發掘會議新聞價值
用數據新聞反映現實的時代,新聞的內涵已不僅僅是會議消息等新聞,而是各種各樣的數據等。這就要求媒體要適應新的信息生產和傳播形式,以多元化的傳播工具來承擔信息傳播的生產過程、數據解讀、分析職能,探索一條為廣大受眾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新途徑。與原有的“十八大四中全會”報道格局相比,數據新聞讓嚴格的“十八大四中全會”充滿活力,報道通俗易懂、讓受眾的閱讀體驗更方便快捷,在反映現實方面更為全面、更易被解讀。同時準確的數據,更加清晰,全面,也會更加擴大受眾的聲音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凝聚力。
(三)突破官方話語體系,樹立會議新聞報道良好文風
從新聞話語體系上來看,會議新聞報道要超出官方話語體系的縛束,用精通,樸素的語言報道傳播,還要堅持與網絡話語的雙向性,更加強化流行元素,使會議報道使用語言文字的作風生動,內容簡潔平實、通俗明白,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只有會議新聞報道格局更新、受眾語言更加貼近生活,不是虛而大的套話,才會讓網絡用戶對會議新聞呈現的信息產生貼近感。網絡平臺的新聞產品對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原有的采編流程和采編習慣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促進著傳統媒體呈現信息的創新和改進,對會議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