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若
70歲的楊景芬是大街街道長安社區居民,周村區2012年度“農商行杯”(孝老愛親類)道德模范獲得者。“我志愿加入社志愿者隊伍,為志愿服務奉獻我的微薄之力”,這是大街街道長安社區70歲老人楊景芬的志愿宣言。多年來,她用瘦弱的肩膀承受著生命之重、生活之痛,以拳拳的孝心、寬厚的善心、偉大的愛心、堅毅的恒心,譜寫了一曲當代女性孝老愛親的奉獻之歌、真愛之歌、生命之歌。
楊景芬為人誠實、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工作上對事業勤勤懇懇,生活上對家人無微不至。五十年來她一直照顧殘疾的女兒,同時她還義務幫扶困難群眾,她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了家人,也奉獻給了社會。
五十年前,楊景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切都是平淡無奇。但1963年,命運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最小的女兒趙靜一生下來就是先天性脊柱側彎,無法同正常孩子一樣行走,長大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得知這個噩耗,楊景芬大哭了一場,穩定情緒后,老人犯起了愁:孩子這么小,以后怎么生活?別人會怎么看她?她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嗎?有人說:你都有四個孩子了,這個孩子天生有病,要不就把她送走吧。楊景芬想都沒想,立刻一把抱過女兒哭著說:“我不會送人的,再苦再難我也得養著她,實在不行我就養她一輩子。”沒想到老人這句話成了現實,而且一養就是五十年。
由于女兒不能自理,身邊離不開人,楊景芬白天上班,下班帶女兒去鍛煉,晚上再回家做飯、照顧孩子、伺候公婆。丈夫工作忙,家里的重擔全都落到楊景芬一人身上,可上天卻沒有眷顧這個堅強的女人,1989年不幸再次降臨到女兒身上。在上學途中,趙靜出了車禍,送去醫院連動了三次手術,腿部留下了后遺癥,本來就不利索的腿現在已無法行走,腰部也受到重創,屬下肢癱瘓狀態。楊景芬得知后生了一場大病,病好后,她擦干眼淚,重新面對現實。楊景芬說:“當我得知女兒出車禍后覺得天都塌下來了,我可憐我的女兒,一想到她的苦難命運我就忍不住落淚。可作為一個母親我不能倒下,我得樂觀起來,得讓她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女兒趙靜的腿需要做長時間的按摩和護理,不然會留下肌肉萎縮的后遺癥。剛開始楊景芬用輪椅推著女兒去做按摩,后來她自己又重新撿起書本,自學按摩護理知識,不懂就向專業醫生請教。慢慢的,她也能為女兒做簡單的按摩治療了。
這樣一照顧就是十幾年,漸漸的,老人的白發越來越多,可堅強的信念卻從未動搖。有時候,老人也會背著女兒偷偷的抹眼淚,可在女兒面前,她總是一副堅強的樣子,有一份打不敗的精神頭。由于自己天生殘疾,趙靜從車禍后一直在家中靜養,本來就不愿意見人,再加上處在更年期,五年前得了輕度抑郁癥。不說話,不見人,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里,脾氣也變得極其暴躁。楊景芬不怕苦、不怕累,除了生活上照顧女兒之外,每天都跟女兒談心,用心去開導她,陪她下樓散步,為她樹立生活的信念。女兒高興了,一家人都跟著高興,女兒發脾氣了,她也默默忍受,她說女兒太苦了,讓她發泄發泄會好點。就這樣,楊老陪著趙靜共同度過了這段艱難的歲月,現在的趙靜開朗了許多,平時也能干點家務活,能夠擦擦桌子、刷刷碗了。她以自己的行為感染和教育著其他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也很上心照顧這個殘疾妹妹。面對如此艱難的生活,楊景芬卻說:“我挺知足的,雖然上天跟我開了個玩笑,可那是我女兒,是一條生命,無論再苦再難我也養著她,我天生樂觀,希望我樂觀的性格也能影響到我的女兒,讓她有生活的勇氣,現在的我很滿足,人家不是說知足就是福嘛,我現在就是在享福了……”
雖然家庭困難,可楊景芬卻沒有被困難打倒。退休后,楊老一直照顧生病的女兒,平時鄰居有大事小事她都樂善好施。幾年前楊老所在長安社區實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后,她也隨之轉來社區。2008年社區開展的“愛心儲蓄”志愿服務活動征集志愿者,楊景芬聽說是志愿幫扶老人和困難人員,她第一個跑來報了名,成了一名光榮的社區老年志愿者。她說:“我雖然退休了,但身體還行,我自己家里有需要照顧的病人,我也深知社會上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們也許比我更困難,我也想奉獻一點我的愛心,讓他們也能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溫暖,讓愛心一步一步傳遞下去。”長安社區“愛心儲蓄”活動是通過社區黨員、群眾、企業退休人員開展的一種愛心互助活動。主要內容是社區志愿者為轄區孤寡老人和有需求人員提供日間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免費服務。社區將每周三定為“愛心志愿服務日”,在這天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楊景芬每周三都準時來社區報到,風雨無阻。除了照顧女兒外,她一有空就到幫扶老人家中探望,噓寒問暖,有時候看到孤寡老人生活實在困難,她會毫不猶豫的塞給老人100塊錢,讓他們改善生活。在幫扶對象家中,她給孤寡老人洗衣、做飯,陪老人聊天,給老人讀報,有時候把熱騰騰的水餃直接送到老人家中;每當過馬路遇到年齡大的老人,她都會攙扶老人過馬路,有時候買菜碰到老人錢不夠,她都自告奮勇的替他們墊上;每逢過年過節,她都主動給社區孤寡老人和貧困戶捐款、捐物,給予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幫助,她家本不富裕,至今已累計捐款3000余元;她積極帶頭在自家居住的居民樓道自費進行粉刷、清理樓道衛生,不但美化了居住環境,同時又增加了鄰里和諧親情;在淄博市創建文明城市活動中,她積極帶頭宣傳,在轄區樓道張貼宣傳標語和分發宣傳冊,給居民講解文明用語,制止不文明行為;鄰里關系有矛盾,楊老聽說后都耐心地去協調勸解,被居民認同為協調鄰里關系的“金點子”;她是社區出勤最高的志愿者,因為自己家庭生活不易,她更加周到細致地照顧別人,有時候社區忙不過來,她從自己家熬好稀飯,炒好菜送到受助老人那里……
這些,只是老人做的很少的一部分,志愿服務中的楊老,是真正讓居民們豎起大拇指的。有一次她跟隨志愿服務小組來到周淑會老人家中,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前幾日摔傷了腿一直臥床,白天家中無人照料。她得知老人情況后,主動要求跟老人結成幫扶對子。看到老人白天連口水也喝不上,她落下了心疼的眼淚,她給老人搓背擦身,為老人理發,整理床鋪,把老人的家打掃的干干凈凈,臨走的時候她把手中的200元錢塞到老人手中,老人握著她的手久久不能放開。楊景芬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我也是做母親的人,我自己尤其能體會到做父母的不易,等父母老了不能動了,做兒女的更應該去盡心盡力照顧她們,我做的這點不算啥。”從此,她跟周淑會老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抽空就去老人家中幫扶,風雨無阻,無怨無悔。直到今年6月老人去世,她依舊抹著眼淚說:“跟老姐姐有感情了,舍不得她走,我們要是早認識幾年該多好……”
另外一名被幫扶老人黃素芬,近80歲高齡了,老伴已去世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家中只有她自己一人,平時無人照料,生活也比較拮據。楊景芬聽說后,主動與老人結成幫扶對子,一幫就是三年。三年來,黃素芬老人一直對楊景芬贊賞有加,經常握著她的手感動地說:“妹妹對我太好了,對我的生活無微不至的關心,待我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啊!”
五十多年來,楊景芬數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女兒,現在,她又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了社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現如今老伴已70多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常年患糖尿病、高血壓,需要長期吃藥,身邊也離不開人。除了照顧女兒,她平時還要照顧老伴,僅以自己的退休工資維持生計,但她仍然樂善好施,幫助孤寡老人,積極參加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
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以來,她的足跡遍布周村的大街小巷,她的無私奉獻、志愿服務精神為人們津津樂道。她參與的服務活動和慰問孤寡老人、貧困戶不計其數。2011年,她向社區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年輕時我想入黨,卻覺得自己兩手空空,對組織沒貢獻,不夠資格入黨,年紀大了又覺得再提出申請顯得進步太晚。不過,后來想通了,做志愿者不分先后、不論資歷,入黨也是這樣,我想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想為更多的人送去我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