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平 王志強 林清
摘 要:隨著工業“三廢”和機動車尾氣的排放、污水灌概及農藥、除草劑和化肥的使用,Cd土壤污染迅速蔓延,污染程度也逐漸加深。土壤Cd污染也具有一般重金屬污染的特性,即易累積、難降解和毒性大等特點,當其累積一定量時,會對農作物產生影響,進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國內外學者近年來也提出了許多Cd污染治理方法:物理化學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其中既不破壞土壤生態環境,又能保持土壤結構和微生物活性且安全廉價的Cd污染治理方法便是植物修復技術。
關鍵詞:Cd元素;Cd污染治理方法;植物修復技術;新技術
Cd是一種動植物非必需的毒性重金屬元素。然而近年來,1955年至1972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就是因為重金屬Cd含量超標所致,以及我國陜西的癌癥村也與Cd污染有關。植物修復技術的關鍵是超累積植物的篩選,Cd的超累積植物即是指地上部能超量累積Cd的植物,植物體內地上部Cd臨界含量為100mg/kg(以干重計),且轉運系數S/R大于1。
1 Cd累積植物分析
常見的Cd累積植物有遏藍菜、印度芥菜、油菜的某些基因型、寶山堇菜、魚腥草、商陸以及田間雜草的某些品種。
遏藍菜,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Cd富集植物之一[1-3],地上部Cd含量可達1800mg/kg,但該屬植物生長緩慢、株型矮小、地上部生物量小,實際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印度芥菜除了能超累積Cd外,還能對Pb、Zn發揮超累積作用,雖然其生長快、生物量大,但有很強的地域性,難以在我國大面積種植。油菜的某些基因型如川油Ⅱ-10,當土壤Cd含量達到80mg/kg時,其地上部鎘含量達120mg/kg,明顯高于同等條件下的印度芥菜。有研究發現,印度芥菜的根系有很強的活化能力,和油菜互作時可提高植物提取修復難溶態鎘污染土壤的能力。寶山堇菜在自然條件下地上部Cd平均含量可達1168mg/kg,在營養液培養條件下,Cd濃度為0-30mg/L時,其生物量達到最大,當Cd濃度為30-50mg/L時,其生物量開始減少直至枯萎、死亡。而其地上部分以及根部累積Cd量隨著營養液濃度增加而不斷增加,當營養液Cd濃度達到50mg/L時,其地上部對Cd的累積達到4825mg/L,均高于根系Cd累積量。但這種植物和遏藍菜相似,都具有生物量較小的特點,野外生長的干重估計只有3t/hm2。田間雜草具有生物量大,抗逆性強、生長迅速等特點,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雜草龍葵在盆栽條件下,Cd濃度在25mg/kg以下時,龍葵地上生物量變化不明顯,當Cd濃度超過25mg/kg時,龍葵地上生物量急劇減小。而其根、莖、葉、籽實、地上部Cd含量隨著土壤中Cd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礦區轉運系數仍大于1,但由于土壤中Cd濃度介于2.7-7.3mg/kg之間,龍葵莖和葉中Cd含量均為達到100mg/kg。污灌區龍葵地上部Cd含量也未達到100mg/kg,其原因和礦區相一致。侯伶龍在對魚腥草進行研究是發現,Cd能促進魚腥草的生長,且魚腥草對Cd有超強的耐性(200mg/kg)。在Cd濃度為200mg/kg時培養8周,其地上部Cd含量為74.22mg/kg,根部可達338.7mg/kg,植物總體Cd含量為216.9mg/kg,相對于培養前的4.15mg/kg增加了40倍。根部經菌懸液浸泡過的魚腥草在Cd含量為50mg/kg和200mg/kg條件下,其地上部富Cd量均高于未做處理的魚腥草。地下部分卻低于未做處理的魚腥草。商陸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高可達1.3-1.5m,地上部分生物量大。最佳生長周期為3個月,一年可收割兩季。實驗證明,當土壤中Cd含量為5mg/kg時,商陸生物量達到最大,隨著Cd含量增加,商陸生物量開始減小,說明5mg/kg是商陸能夠積極接受的一個臨界濃度,但就算其生長受阻,也能保持較大生物量。土壤中Cd質量分數增加到最大時(200mg/kg),商陸體內Cd質量分數也達到最大,地上部分Cd含量遠遠高于地下部分,葉片含Cd量遠高于莖和根。將商陸用于修復200mg/kg鎘污染土壤,每年可收獲鎘量為3.5kg·hm-2。
2 結束語
植物修復技術是一項處于迅速發展中并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技術,可廣泛地應用于礦山恢復、改良重金屬污染的土壤。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環保經濟、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優點。超累積植物的發現更是為植物修復技術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Brown S .L., Chaney R.L ., Angle J .S ., et al .Zinc and cadmium uptake by hyperaccumulat or Thlaspi caer ulescens and metal tolerant Silene vulgaris grown on sludge-amended soil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29:1581-1585
[2]Lombi E ., Zhao F .J ., Dunham S .J ., et al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populations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and Th laspi goesingense[J].New Phytologist,2000,145(1):11-20.
[3]Reeves R., S chwartz C ., Morel J .L ., et al .Distribution and metal-accumulating behaviour of Thlaspi caeru lescens and associated metallophytes in France .Int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 on,2001,3:145-172.
作者簡介:宋文平(1990-),男,碩士研究生,地球化學專業。
*通訊作者:林清(1992-),女,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地球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