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興
摘要:2016年的洪災報道,因為有了新技術的運用,帶給受眾不一樣的信息體驗,給新聞傳播者也帶來了新的考驗。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傳播者如何更好呈現新聞事實,如何體現新聞情懷,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傳播 新技術 新聞堅守
2016年入汛以來,超強厄爾尼諾引發降水異常,暴雨怒襲大地,洪水肆虐長江,汛情堪比1998年。各大媒體紛紛投入洪災報道,不僅深入抗洪前線帶來第一手信息,還大量運用網絡直播、無人機、VR、H5等新技術創新報道方式,以期為公眾帶來更具價值的報道。在這場洪災面前,傳播新技術的運用幫助記者提高了效率,豐富了報道形式,并讓受眾拓寬了視野。但同時,人們也在反思,有了新技術后,是否就能讓報道更加貼近真相,是否就能讓報道更加打動人心,有了新技術,媒體人的報道還需要怎樣的新聞堅守。
借力新技術,新聞傳播如虎添翼
一、網絡直播,讓報道成為現在進行時。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都在大量運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現場報道,尤其是在動態性強的災害報道中,把報道變成現在進行時,讓受眾無時差地接收第一現場的信息,更為直觀也更接地氣。
在今年洪災報道當中,今年5月才正式被江西省政府授牌江西應急廣播的江西廣播電視臺信息交通頻率,通過官方微信對災情和抗洪過程進行了網絡直播的嘗試,將電波中無法傳遞的圖文、視頻信息用微信推送到移動用戶手中,實時發布動態的積水路段和交通管制信息。今年入汛以來,江西應急廣播共推出了五場微信直播,關注了最強暴雨襲擊江西、昌江洪水過境景德鎮、鄱陽向陽圩發生決口、直擊向陽圩潰口封堵、一號臺風進入江西等百姓關心的突發事件,有效發揮了應急廣播傳達政令、發布信息、協助救災、輿論引導、普及常識等功能和作用。
新浪網推出了名為《全城被淹交通癱瘓,新浪新聞正直擊武漢特大暴雨》的專題直播,為了避免信號不穩定的情況,采用了圖文加視頻的方式進行報道,通過展現暴雨中的災情、救援狀況、救生常識等各個細節,拼出一幅完整的武漢暴雨現場的媒體圖景。財經新聞推出“2016水災直擊”視頻專題,數十名記者多路出動,現場報道湖北、安徽等地災情,用4G手機帶來多條連線直播,內容包括抗洪救災新聞發布會、長江大橋漬水情況、三河古鎮駐堤現場航拍等。這些直播相較于傳統的報道,在信息的速度、真實感和豐富性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二、無人機航拍,讓視覺延伸至無法到達之處。在面對自然災害新聞報道時,記者常常要置身于險境才能捕捉到最真實的畫面,但如今有了無人機技術,許多記者無法到達的地方都可以通過無人機航拍來完成。南方多地遭遇暴雨襲擊后,新華網新聞無人機編隊分赴長江中下游航拍災情紀實。通過這些“空中機器人”,受眾才得以從空中看到:安徽桐城市孔城鎮遭受史上最嚴重洪澇災害,昔日美麗家園變為一片汪洋;江西鄱陽縣向陽圩決口,古縣渡鎮陷入汪洋;湖北武漢新洲區舉水河遭遇特大洪水,多處樓房被淹;江蘇常州城內圍堰加固,卻不能阻擋洪水蔓延;廣西環江東興鎮街道被洪水淹沒,民眾緊急撤離。這一組組震撼人心的航拍照片,讓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去了解真實的災區現場。無人機航拍突破空間限制,成為災害現場報道的利器,滿足了受眾對新聞場景即視感的渴望。
三、VR技術,讓受眾感受身臨其境的真實。6月20日,江西省鄱陽縣向陽圩濱田河堤發生潰決,江西省武警水電部隊承擔起潰口封堵工作。江西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記者連續多日駐扎潰壩河堤,拍攝下了江西首條VR全景視頻新聞,生動記錄一線搶險官兵封堵決口的現場,同時也記錄下了一線記者在烈日下辛苦工作的畫面。來自斐渥傳媒的作品《武漢洪水VR全景直播:全市防洪形勢嚴峻》在網絡中傳播度較高。制作團隊利用無人機航拍和地拍技術,進行了三小時不間斷拍攝,最終呈現出武漢南湖、漢口江灘、解放大道等九個代表性場景下的全景圖像,受眾點擊進入一個地點,就可以了解到當時是否下雨,路上積水如何等信息。相對于直播的碎片化來說,VR在災難性新聞中更適合用作現場的全景描述,其現場畫面感強、視覺沖擊力強的特點,充分還原了新聞現場,讓不在現場的受眾也能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災情的嚴重性。
網媒傳播影響力日益強大,想講好故事依然是件難事
有了新技術的加持,讓受眾最大限度接近了新聞現場,媒體人應對災害報道好像更為得心應手了,但是,為什么在此次洪災里并沒有太多帶給人們心靈沖擊力的報道?人們會發現,報道形式越來越華麗,但是內核卻越來越貧瘠。很多媒體會拿2016年的洪災和98年大洪災相提并論,但是,回憶里98年眾志成城的媒體圖景,今年的畫風好像改變了不少。
一、報道轉為短平快,缺乏深度報道。要獲取更加接近真相的報道,除了現場照片和視頻以外,對于實地采訪與新聞故事的挖掘,則體現了記者作為“人”的不可替代性。然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如今的媒體開始向直觀、快速等角度發力,去年興起的視頻直播更是成為各家媒體關注的重點。對于今年長江中下游暴雨洪水的報道,媒體更多的是走短平快路線,著重為受眾帶來更直觀、更有現場感的第一手信息,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報道卻少之又少。
二、不經核實就傳播,謠言四起。洪災當前,在多方齊心協力抗險救援時,少數人卻在網上故意歪曲事實,移花接木地發布圖片和視頻,各種洪災謠言淹沒了朋友圈。比如,安徽網民在微信群中散布“蕪湖市政府決定放棄方村,破圩保城市”,隨后,一條炸壩泄洪的視頻也在微信圈瘋傳;有網民在新浪微博上稱,皖江水庫已經有了裂痕,陶圩大壩毀了,十幾人被沖走;河北網民稱“洪水過后,井陘縣發生瘟疫,三個村子的人全部轉移”。后經證實,這些網絡上瘋傳的消息都是杜撰的謠言,這些洪災謠言就像“管涌”一樣危險,虛假信息會削弱人們渡過難關的信心,在廣大民眾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標題黨嘩眾取寵,追求點擊量。在人人都手握麥克風的時代,網絡給予了每個人發聲的權利,但一群在家閑著的“鍵盤俠”卻總是隔岸觀火,熱衷于說風涼話,今天嘲諷這個城市啟動“看海模式”,明天譏笑那個城市經不起暴雨“洗禮”。湖北遭受特大洪澇,有媒體報道的標題卻在調侃《湖北已經都是湖,基本找不著北》。還有不少營銷號段子手拿洪災做笑料,比如,有一張湖南長沙的橘子洲被洪水圍困的圖片,網絡媒體所配的文字是:“繼遼寧艦后,完全由湖南人自主研發,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二艘航母“長沙號”,今天正式下水航行。”此圖此語也引發了極大爭議。
四、故意煽風點火,表達不客觀。在抗洪報道中,央視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戰士“吃饅頭”的照片,這張原本致敬抗洪戰士的照片,卻引來質疑。某個微信公眾號發表推文:《央視報道抗洪遭央廣打臉:什么是正能量?煽情得有底線!》該微信號說,“98年抗洪救災到現在快20年了,我們抗洪救災的后勤保障怎么還這水平?”該微信號又認為“央廣打了央視的臉”,因為@央廣軍事早前已經發布過報道稱,“一線部隊的伙食保障棒棒的,救災戰士的伙食有牛肉和雞腿。” 而其實戰士們就著礦泉水啃饅頭,是事實;抗洪部隊的后勤保障補給充足,也是事實。記者的報道都沒有問題,不是所謂的“造謠”,更沒有所謂的“打臉”,只是報道放到不同語境下解讀,效果會有很大不同。災情當前,自媒體應少些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多些理性全面的思考,少些博眼球吸引點擊量的“挑事兒”,多些相互體諒和理解。
災害報道中,應有怎樣的新聞堅守
災難報道最考驗媒體專業能力和倫理素養,它可以反映出一個媒體的良心。其實,我們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僅從常識判斷出發,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從以受眾為中心的報道常規和服務意識出發,用專業的角度呈現事實,才是災難新聞的核心所在。
一、把握輿論導向,傳播社會正能量。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傳播正能量是新聞媒體的使命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過新聞輿論工作新的48字職責與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當災害發生時,新聞媒體應在第一時間讓公眾了解事情真相;應對救災措施進行全面、深入報道,使公眾充分了解、支持政府的決策;應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影響力,匯聚力量,安撫民眾走出災難造成的陰影,引導受災民眾積極開展自救。
今年7月,湖北廣播電視臺創作了《抗洪救災,給這些網紅點贊》作品,通過講述大腳戰士、擋車哥、沖鋒俠、泥巴俠、開閘叔、赤膊哥、生死牌、舉牌叔、擺渡人等一線抗災英雄的感人事跡,引起民眾的普遍共鳴。作品契合了新時期社會發展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將輿論關注的焦點從“災難傷害”轉移到“人性正能量”上來,喚醒了百姓對人民子弟兵和基層救災人員的崇敬之情,給人以希望和溫暖。
二、追求真實客觀,消除謠言和不良輿論影響。今年7月初,有一張圖片在網絡上流傳,一名穿白色上衣的女士坐在皮劃艇上手指前方,艇內另一女性疑似在為其拍照,而多名身著特警制服的人員在水中扶著皮劃艇。這張照片中的白衣女子很快被網民“人肉”出是南京市玄武區副區長蘇鄭,不少網民和自媒體作者紛紛吐槽稱這是“作秀”“擺拍”。然而,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南京市玄武區公安分局作出回應稱,照片是被誤讀。實際上,這位女區長是剛剛大病初愈,還主動請戰趕赴防汛第一線。隨后,媒體記者展開了深度采訪,了解到南京公安玄武分局當時調集了300名警力為過往行人乘坐擺渡通行,按要求每艇配備6至8名警力輔助推行,共運送出行居民1200多人次。當時,南京市玄武區副區長蘇鄭同志乘坐沖鋒艇巡查,她發現銀城東苑小區北側沙包圍擋有漫水危險,就手指該方向要求加高沙包,而同艇的女街道書記是在拍攝其正前方的水情,并非拍攝蘇鄭本人。
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方式對在洪水災害中的政府部門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及時傳遞災情,鼓舞民心,又可能被謠言攻占,造成恐慌。這個時候,就需要正確的信息和謠言賽跑,尤其是權威的職能部門和正規媒體,應把對謠言的撥亂反正當成另一種災情報道。
三、注重受眾服務,突出人文關懷。面對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的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唯有更好地聚焦受災群眾,突出人文關懷,及時提供災情預警,提供防災救災知識技能手段,及時澄清各種不實傳言,安定情緒,撫慰傷痛,努力協助政府將災民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
鳳凰網對本次抗洪救災報道就做得比較全面、專業。鳳凰資訊設立了“直擊南方洪澇災害”專題首頁,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圖標等傳媒手段和表現形式,全方位及時地提供了受眾應知未知的災情信息,突出了媒體的服務性。
在當前的新聞業環境下,移動直播、VR、可視化等媒體技術的成熟,為新聞報道形態的拓展創造了更多可能。然而,技術終究只能實現增強效果,不論傳播的形式如何多變,有價值的內容始終是第一位的,記者的專業素養和從業理念還是核心所在。唯有第一時間、客觀冷靜、尋根究因、刺透人心的報道,才能在信息需求暴增的這一災難時刻,傳遞那份跳動不息的新聞力量。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邵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