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最近幾年,國內影視劇市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不但熒屏上百花齊放、各種劇集應有盡有,電影票房也是屢屢創造歷史記錄。然而在影視劇市場一片紅火的背后,也給人一種“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感覺,一些影視劇的制作水準、內容品質,頻頻引發網民和觀眾的吐槽。像“五毛錢特效”這種限于資金和技術所引發的吐槽暫且不論,一些影視劇在制作過程中被觀眾頻頻發現常識性錯誤,穿幫鏡頭嚴重,才是最令人無法容忍的,因為這直接暴露了制作方誠意不足的問題。
也許大部分“看熱鬧”的普通觀眾發現不了這些常識性錯誤,但影視劇觀眾除了有“看熱鬧”的普通觀眾,還有來自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看門道”的專業人士。于是國產影視劇近年來就呈現出這樣一種令人尷尬和難堪的“奇觀”:醫療劇被醫療界人士吐槽,戰爭劇被軍事愛好者揭短,職場劇又被職場人士炮轟。而其中的一些影視劇,打著大投入、大制作的旗號,但所犯的常識性錯誤卻連一個初中生都蒙混不了。比如描寫我軍艦隊亞丁灣護航的正能量電視劇《艦在亞丁灣》中竟然出現了方位是東經128°、北緯108°的細節。初中生都應該知道,地理緯度的最高位只有90°,不管南緯還是北緯。而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更是穿幫的重災區,從所吃的食物,到墻壁上的字畫,再到演員的服飾,時不時就穿越幾百年,讓人無力吐槽。
有人可能會說,影視劇本來就是編來娛樂的,何必太當真!但影視劇也屬于文化產品,既然是產品,就應該追求品質,至少要做到質量合格,而不是敷衍塞責、胡編亂造,更何況有些影視劇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遠不是娛樂消遣那么簡單。比如前段時間熱播的幾部醫療類電視劇,就引發了一些觀眾照著劇中出現的治療方法“照方抓藥”,急得一些有責任心的醫療界人士趕緊出言勸說,希望觀眾別以訛傳訛。
現在國內各行各業都在提倡“工匠精神”,推崇“大國工匠”,其實在影視劇領域同樣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向公眾提供高品質的娛樂文化產品,避免制造大量的文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