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

2月11日,農業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為打造引領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農業部公布了新近認定的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加上前兩批,全國示范區總數現已達到283個,面積共有12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3%。
示范區領跑現代農業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介紹,前兩批的153個示范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領跑全國,201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831億斤,占全國的2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2億畝,超過50%,遠高于全國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元,增幅超過10%。
現代農業示范區采取“省部共建、地方為主”的建設方式,中央部門在規劃編制、建設管理、經驗推廣、科技對接、項目政策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經過多年努力,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成效明顯,按照2014年的監測評價顯示,江蘇太倉、上海浦東、北京順義等20個示范區已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成為引領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領頭羊”。
“我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呈現出高、強、新、快四個特點。”葉貞琴司長說,第三批示范區剛剛認定,從前兩批認定的153個示范區來看,現代物質裝備水平較高,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超過50%;現代科技運用能力較強,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現代經營方式較新,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50%,農戶參加合作社的比重超過45%;農民收入增長較快,每個勞動力生產的農業增加值達到3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以上。
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在詳細介紹中說到,全國283個示范區點狀分布在全國各個區域類別、各種地形中,其中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示范區較多,草原、丘陵、山區和漁區等也有特色鮮明的示范區。在主導產業上,13個糧食主產省的示范區總量達到173個,約占60%,普遍以糧食、肉類等為主導產業,另外40%示范區的主導產業為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產業。
“轉變發展方式成為示范區現代農業建設的主線。”錢克明說,農業部把“可持續發展”水平作為示范區建設評價的重要內容,賦予20%的權重,重點監測耕地保有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單位能耗創造的農林牧副漁業增加值等指標,不少示范區逐漸形成了種植、養殖綜合利用循環農業產業鏈。
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顯成效
此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正式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標志著紅河州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2013年以來,云南紅河州蒙自市草壩鎮共投資1.6億多元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電直接通到地頭,政府還提供每畝300元的節水設施補助。”打那以后,草壩鎮的農戶董超換掉了發電機,在大棚里裝上了微噴設備。“用發電機澆一畝地要20多元,現在用微噴設備只需5毛錢的電費,用水量也比從前少了七八成。”董超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比起漫灌,微噴還能在大棚內形成一個獨特的小氣候,有利于植物生長,能提高30%左右的產量。
現代農業設施的運用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2014年,紅河州、縣兩級共整合項目資金近20億元,完成了示范區7.2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建成覆蓋2.3萬畝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修建道路260.2公里,逐漸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線連片、片成景”的現代農業設施體系。
在此基礎上,區內部分地區先行先試,利用“智慧農業”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推動農業管理由粗放型向定量化、數字化、精確化轉變。得益于政府投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力度的持續增大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示范區的帶動下,2014年紅河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0.4億元、增加值216.3億元,分別增長9.5%、8.2%,水果、蔬菜和肉、蛋產量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的深度融合,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紅河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示范區發展起龍頭企業168戶,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11戶,農民專業合作社452個,國家級示范社5個、省級示范社36個,農業莊園19個,各類家庭農場103個、種養大戶1235戶。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示范區累計流轉土地34萬畝,節水型農業技術覆蓋農田35萬畝,農業經營向復合型發展,僅2014年,農產品加工值就達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