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星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正確及時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國務院辦公廳相關負責人稱,此項工作是事關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的關鍵,做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不僅有利于保障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權益,也有利于提高農村要素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還有利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意見》強調,做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工作要始終堅持三個關鍵點:以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以保障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權益為根本,以規范流轉交易行為和完善服務功能為重點。
此外,要堅持四個基本原則:第一要堅持以公益性為主,充分發揮其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堅持公開公正規范;第三要堅持因地制宜,從各地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第四要堅持穩步推進,充分利用和完善現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在有需求、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新的市場形式。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和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需求明顯增長,許多地方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提供了有效服務。
據農業部信息顯示,這些服務平臺主要有農村土(林)地流轉服務中心和農村產權交易所(中心)兩大類。據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已有800多個縣(市)、13000多個鄉(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林業系統成立了1200多家林權交易機構。到2014年10月底,全國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安徽、山東、成都、武漢、杭州、廣州、昆明等11個省級或省會城市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構。
然而,由于各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發展不平衡,其設立、運行、監管都有待規范。一位農業部官員表示,最明顯的就是交易機構定位模糊、市場定位不統一?,F有的農村產權交易機構有的是企業性質,有的是事業單位,有的設立在國土部門,有的在農業部門。業內不知道交易市場到底是以什么法人形式存在才合理,甚至還擔心企業法人的服務機構為了賺錢會與農民爭利,打擊農民進場規范交易的積極性。
針對此類存在的問題,《意見》明確指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是為各類農村產權依法流轉交易提供服務的平臺,是政府主導、服務“三農”的非盈利性機構。在現階段,縣、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等流轉服務平臺是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主要形式,市場建設應以縣域為主。
針對《意見》中強調的公益性,有知情人士透露,這意味著服務平臺作為企業掙錢以后不能分紅,但是現在交易市場沒有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承擔些社會責任是理所應當的,例如現在北京農村產權交易所和武漢市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等大型機構在這方面協調得就很好。
《意見》還鼓勵各地要積極探索符合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實際需要的多種市場形式——既要搞好以交易所為方式的市場建設,也要有效利用電子交易網絡平臺。例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可以是獨立的交易場所,也可以利用政務服務大廳等場所,形成“一個屋頂之下、多個服務窗口、多品種產權交易”的綜合平臺,從而全面發展。
《意見》提出,法律沒有限制的品種均可以進入市場流轉交易。現階段的交易品種主要包括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四荒”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等八個門類。流轉交易主體主要有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涉農企業和其他投資者。除宅基地使用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戶持有的集體資產股權外,流轉交易的受讓方原則上沒有資格限制(外資企業和境外投資者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農戶擁有的產權是否入市流轉交易由農戶自主決定。
針對《意見》提出的各項扶持政策和措施,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 :改革開放至今,除了所有權以外,農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大部分時間是合二為一的,統稱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以后,農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承包地轉讓經營,獲得租金,同時又不用擔憂失去對土地的承包關系,為土地在更大范圍內優化流動配置和發揮作用拓展了巨大空間,也為形成多元化的農地經營模式創造了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