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期間,一位上海大學博士生的返鄉筆記《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體瘋傳。“返鄉的交通不再那么擁擠,故鄉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卻有失落;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質的壓迫,而知識在鄉村顯得無力……”這位名叫王磊光的“80后”博士生在文章中描述的鄉村生活見聞,觸動了一大批讀者。
而這篇文章,其實展現了真實的“村莊里的中國”。
關于鄉村,在數十年前,知名學者董時進就曾經指出:“我素來認為要知道鄉村的秘密,和農民的隱情,惟有到鄉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鄉本土去居住。依著表格到鄉下去從事調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多半不是真確的答案。”作為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的一名博士生,雖然王磊光返鄉筆記的篇幅不長,但主動地沉下心觀察鄉村的變化,并將其撰寫成文,此種為學態度理當值得肯定。
正如網友的評論所感慨的,這篇博士返鄉筆記,既是一個返鄉學子眼中愛恨交加的“老家”,亦是無數人所熟悉的鄉村文化切面:家鄉是用方言來思維的;許多同學只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如今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城里有房有車;過年回家的路途遙遠,讓人對“男兒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厭倦;農村里人與人的關系,很大程度是靠老一輩的關系所維系,年輕一代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 ;農民處于“個體自治”狀態,唯有春節、祭祀、葬禮才能彼此相聚。細節熟悉,令人揪心。
鄉村的凋落與淪陷,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談到過,這位博士的返鄉筆記,顯然再一次強化了關于鄉村文明凋敝流失的印象。盡管博士描寫的只是“一個東西兩座大山夾住的狹長谷地里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莊,但從筆記中我們又幾乎可以看到當下農村建設中的所有問題:農村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人情開始變得冷漠。而大多農村居民所不得不直面的,更是醫療、留守與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它們催人煩惱與憂愁。
以上是村莊的承受與悲傷,又何嘗不是真實的“村莊里的中國”?不錯,對農村關注的政策力度在逐年增加,但農村的淪陷仍然在持續,農村的重建任務還任重道遠。此種落差為何會產生?一方面固然在于重建需要時間和逐步的推進;另一方面也即更重要的緣由卻在于,城鎮化過程中對鄉村的反哺力度依舊遠遠不夠。農村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城鎮化的原始動力,城鎮化卻走得太快。
每個遠行者心中都有一個故鄉。但倘若不曾認識“老家”,就會不認識農村,而倘若不曾認識農村,就更難言認識中國。如何來看待一則引發關注的博士返鄉筆記?盡管作者王磊光認為,這只是一個媒體事件,自己不過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但此種對于故土的學人熱忱,有必要被推廣。與此同時,必須深刻地看到,返鄉筆記提出的,更是鄉村治理和農村建設的命題。農村因為城鎮化已經失去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失去的不能再失去。我們有必要從鄉愁中抽身而出,更好地建設新農村,重新定義鄉村與改造故土,這有賴全社會的戮力同心。
——王聃/《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