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
曾幾何時,在古都南京,頭戴花、胸花,婚嫁喜事、重大節日都普遍用絨花做裝飾。對于舊時的女人來說,則是“有錢無錢,買朵絨花過年”。
絨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主要被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室成員。因其花開不敗,象征著皇宮里女人對青春永駐的不懈追求而在宮廷內迅速風靡。同時,它又和漢語中的“榮華”諧音。
舊時繁華
逢年過節,賣絨花的商販手搖著鏜鑼鼓,身背二十屜絨花沿街叫賣,那裝絨花的竹屜一層層地疊起來,足有丈把高,然而賣花人背著它們行走自如,絕不會倒下來。到了鬧市口,賣花人將一屜屜放在地上,一朵朵絨花爭奇斗艷,噴紅吐綠,頓成一道百花盛開的景觀,展露出春陽氣息,引來許多少女的圍觀。
南京絨花以天然桑蠶絲制作,民間藝人們利用蠶絲的下腳料,進行分類,捻絲、脫脂、染色、鉤條、傳粘,敷于細細銅絲之上,搓成粗細不等的絨條,然后對各色絨條進行連接、圍卷、造型、打尖、傳粘、裝配、修剪等一系列繁雜的加工,遂制成五彩繽紛的絨花。小至姑娘鬢發上的簪花、頭飾,大至貴妃娘娘頭上鳳冠。一時間應市場需要,涌現出鬢頭花、胸花、帽花、罩花、戲劇花等諸多品種,色彩以大紅、粉紅為主,中綠為輔,以黃點綴,明快而富麗。在沒有銅絲的年代,絨花骨架用白銀打成細絲制作而成,選料的貴重加純手工的制作,注定了絨花的珍貴。
據考證,《紅樓夢》里提及的“宮里作的新鮮樣法堆紗花兒”指的就是南京絨花。舊時的南京女子頭戴絨花出嫁,象征一生榮華富貴。而每年的“一事三節(婚嫁喜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普遍有用絨花作裝飾的習俗,婚嫁喜慶則多用“龍鳳呈祥”“麒麟送子”“榴開見子”祈盼白首偕老、多子多福;春節用“連年有余”“金玉滿堂”招財納福 ;端午節婦女兒童佩“五毒花”以求避邪。
絨花工藝的發展過程共經歷了3個階段:早先的絨花是在做成花形的紙面上繞上花絨,稱為“繞絨花”;以后則發展為紙面上裱好花絨,刮光后,再做成各種花形,稱為“刮絨花”。清末時,又發展為“滾絨花”。滾絨花,是用兩根細銅絲夾住絨坯,用剪刀將絨坯剪成條狀,用力搓緊,滾成圓柱形絨條,然后將大小粗細、色彩各異的絨條根據不同題材內容,組合成千姿百態的絨花、絨鳥、絨獸及人物等絨制品。
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老南京人依舊很喜愛絨花,當時,南京人的生活處處點綴著絨花的身影,絨花手藝還是頗具人氣的。后來,手工制作的絨花被工業流水線出來的其他材質頭花、胸花所取代,從此就沒落了。
難舍初心
絨花藝術傳承人趙樹憲從事絨花制作已有41年。幾乎每天,老趙都會戴著老花鏡,細細地整理著彩色的絨條。在他那不到20平方米,隱藏在江蘇省南京市一棟百年老宅深處的“花園”中,無論寒冬酷暑,梅花與荷花、百合與牡丹四季綻放,爭奇斗艷。
因為這些五顏六色的花都是由絲絨做成,所以長盛不衰,甚至永不凋謝。
“絨條由煮熟的蠶絲制成,稱為‘熟絨,是絨花的基本組成部分。要保證絨花制作得好,就必須先把絨條制作好,這步工序叫‘勾絨。”剛見面,老趙就介紹起絨花的制作工序來。之后,他小心地把熟絨的一頭固定在鉤子上,然后用刷子仔細將熟絨理刷整齊……“刷與不刷差異很大,刷過的絨毛就顯得比較有光澤。”趙樹憲解釋道。
看得出,他手上的功夫相當利落。絨條做好后,下一步就是“打尖”。老趙拿過剪刀,一面旋轉著絨條,一面小心翼翼地把絨條的兩端剪得尖細,對于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絨條,修剪程度也不盡相同。“打尖的時候,絨花的成品形狀就應當在腦子里浮現。根據構思中的藝術造型決定將絨條剪成什么樣子,這可是個基本功。”老趙邊忙活邊介紹。
打尖完工后,就開始了絨花的最后造型階段。趙樹憲會將修剪好的絨條進行造型組合,配合料珠、亮片等輔助材料制作出期待的造型。在老趙的巧手下,一枝火紅的“梅花”全然綻放。
老趙從20多歲起便到當地的絨花廠做學徒。不過,當時他所在的工廠和當地數百家廠一樣,主要以生產出口的絲絨小動物為主,比如出口到歐美供復活節裝飾的黃色絲絨小雞和兔子。
絨花的制作過程相當復雜,至少有10個步驟,包括煮蠶絲、染色等。即使是一件最簡單的作品,比如百合花,也需要兩天完成。
由于當時的工廠大多是流水作業,很少有人能掌握絨花的整個制作流程。而掌握一項技藝后就希望能挑戰新的步驟的趙樹憲常常會努力在一項技藝上精益求精,然后申請到其他部門“偷師”,長此以往,便學會了整個過程。
“我的職業不是我選的,我也沒堅持什么,我只是盡量做到熟練并完善我的手藝。”他這樣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
中國雪絨花
直到2012年的冬天,老趙的“花園”,或者更確切地說,一間狹小擁擠的工作室,迎來了著名服裝設計師許建樹。這位為范冰冰設計了著名的龍袍而在國際時尚圈一炮而紅的設計師,因為一次偶然的造訪給絨花帶來了一個新的春天。
為了給電影《十二生肖》的女主角扮演者姚星彤制作晚禮服,許建樹曾專程來寧,輾轉來到南京非遺博物館,找到南京絨花傳承人趙樹憲。在博物館的一間僻靜廂房里,他看到了趙樹憲制作的一只絨花“鳳凰”。“就是這個!”許建樹激動非常,“鳳凰”身上的羽毛質感、“鳳凰”的整體形態都與勞倫斯構想的晚禮服樣式非常貼切。而且絨花雍容華貴,老趙手藝精湛,很有創意,這正是高檔時尚所需要的。許建樹毫不猶豫地向趙樹憲買下了那只絨花鳳凰,帶回北京去研究。
沒過多久,許建樹再度來寧,直奔趙樹憲的工作室,這回還帶來了完成好的設計圖讓趙樹憲過目。圖中的禮服分為上衣和裙子兩部分,在上衣的前胸和裙子的后擺部分,都有著類似于孔雀羽毛般的設計,其靈感正是來自趙樹憲的“鳳凰”。
第65屆法國戛納電影節上,成龍帶著他的電影《十二生肖》劇組在紅地毯上亮相。在其一行人中,數女主角姚星彤最為亮眼,她身著名為“絨花若雪”的獨特晚禮服,如同一只白色的孔雀,優雅高貴,出盡風頭。這套禮服,就是許建樹特別設計的,星星點點布滿在裙子上羽毛般輕盈的絨花瓣都由老趙花了數周手工完成,在國內的年輕時尚愛好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關注。而在過去,這樣的裝飾常常被年輕人等同于“奶奶的飾品”。“時尚界里有個說法叫少就是多,在這里大概可以說成新就是舊。”老趙開心地開著這樣的玩笑。
老趙手下誕生的絨花是美好的,但絨花工藝的前程卻是暗淡的,與其他手工藝一樣,絨花面臨著后繼無人。因為熟悉一個絨花的制作工序就要兩到三年的時間,而要能夠全程熟練操作,則需要8到10年。
“這個工藝由于掌握技術的時間周期很長,要很多年,所以它也成為傳承受到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年齡大了,眼睛漸漸老花,已經看不清楚絨條,常年從事這一工作,頸椎也變了形。所以,我現在最擔心的是這門手藝無人傳下去。”看著傳承千年的絨花即將消逝,老趙既痛心又無奈。
老趙說,做絨花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想象力,而且是件十分繁雜的手工活,學藝三四年后才能做成一件像樣的作品。雖然現在有不少人在業余時間跟著他學,但一聽說學藝周期長,工作辛苦,都紛紛打了退堂鼓。即便是有心來學的,也很難保證有天賦成為傳承人。
如今,老趙有了一名兼職女弟子許小姐,跟老趙已經學了一年多的絨花技藝。她和絨花結緣是偶然一次帶著孩子到民俗博物館參觀,欣賞到了驚艷的絨花,從此就愛上了這門技藝,特地拜趙老師為師,潛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