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九洲江陸川縣城防洪現狀,從現場布置、適用條件、技術的可靠性、實施的難易等角度分析比較,確定了適合該縣的防洪整治方案。
關鍵詞:水利工程;防洪;整治
1 基本概況
陸川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南部,九洲江的中上游,屬南亞熱帶氣候。陸川縣城區位于九洲江中上游東西兩岸,九洲江由北向南貫穿城區而過,將陸川縣城區劃分為城東、城西兩大片。根據《陸川縣城市總體規劃》,到2015年城區人口控制在20萬以內,城區面積為19.8km2。
九洲江是陸川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在陸川縣規劃城區范圍內長9.3km,河道彎曲,過水斷面狹窄,按設計行洪要求,城區范圍內的河床寬度為30~50m。陸川城區范圍內支流多,共有8條,集雨面積大于10km2的有3條,除了泗里河和楊屋河局部河段護岸外,其他河流沒有整治過。1998年以來,陸川縣人民政府自籌了部分資金完成了對城區四良橋至萬丈閘壩的河道防洪整治和護岸襯砌,長3.345km,河寬30~50m,防洪能力為20年一遇洪水標準。其中四良橋至張村橋、溫湯閘壩至萬丈閘壩河段為貼坡式護岸,張村橋至溫湯閘壩河段為直墻式擋土墻護岸。由于資金有限,四良橋往上游及萬丈閘壩下往游河段至今未進行整治,兩岸除部分為土堤或是結合沿江房屋基礎一起考慮的擋墻外,均無防護。且九洲江洪水湍急迅猛,容易造成河岸的沖刷,目前局部河岸產生塌岸現象。九洲江陸川縣城區上游沒有控制性的防洪工程,城區防洪體系即為城區防洪工程,城區防洪未滿足城區發展的要求。
根據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94)及《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68-98的規定,并根據《廣西陸川縣九洲江陸川縣城區河道防洪整治工程規劃報告》提出的原則,以及廣西水利廳桂水水管[2002]50號《廣西陸川縣九洲江陸川縣城區河道防洪整治工程規劃報告的批復》,陸川縣城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標準。堤防工程級別按4級進行設計。
根據水文及水利計算成果,萬丈閘壩2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615m3/s,九洲江干流萬丈閘壩至馬嘶河口段相應設計洪水位為87.82m~86.75m,設計河底縱坡1/1500。根據地質資料顯示,本次整治河段干流沿岸地基基本上為上部粘土質砂,兩岸岸坡均為土質邊坡。
我院于2010年編制完成《廣西陸川縣九洲江防洪整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并通過了廣西區水利廳組織的有關專家的審查。
2 防洪工程布置
堤線布置原則:根據堤線沿線的地質和地形條件,堤線盡可能布置在穩定的岸坡上,并使堤線盡量順直,以保證堤防美觀和行洪通暢。堤線應以不占河道為前提,盡量少占用土地,減少房屋拆遷,并與現有防洪堤相結合。
根據上述堤線布置原則,經多次現場踏勘、研究,廣泛聽取各部門的意見,基本確定了九洲江兩岸的護岸岸線。根據設計洪水計算成果及城區的現狀地形情況,結合城區原有防洪堤以及城區發展規劃。本次陸川縣城區河道防洪整治保護范圍為:九洲江兩岸堤防始于萬丈閘壩,下游經萬丈二橋、萬丈橋、馬騮河河口、官田河河口,止于馬嘶河河口處全長2.52km。護岸岸線沿河兩岸布置,同時保證河道寬度滿足行洪要求。
長期以來,傳統的河道護岸工程往往局限于防洪、排澇、引水等基本功能。在護岸工程設計中,特別是城市河道,為了確保河道的防洪安全,著力于運用塊石、混凝土等硬質材料的結構設計,而很少考慮河道的生態、景觀等其他功能。相比較而言,生態護岸把河水、河岸、河灘植被連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使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與常規的塊石、混凝土等硬質護岸結構相比,外觀更接近自然態,因而更能滿足生態和環境要求。近年來陸川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構建九洲江陸川城區生態和諧的親水自然景觀。因此,本次設計也需考慮生態環境建設。
萬丈閘壩至官田河口段兩岸為基本對稱發育一級階地,目前該河道寬度為25~45m,沿線河岸岸坡高度一般為4m~6m,坡度在10°~40°不等,萬丈閘壩至萬丈橋段兩岸大部份為建筑物,萬丈橋下游大部分為耕植區,為規劃發展的新區。要通過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首先要對河道進行清淤整治。本次設計疏河護岸采用埋石砼矮墻結合斜坡式綠化土堤型式,在不影響行洪要求的基礎上盡量保留原有河灘地。此護岸方式保護原河岸生態景觀,增加綠化和親水自然景觀。
左岸沿江砼路已從萬丈閘壩修至萬丈橋處,樁號0+000~0+028.5m段為已建居民樓房屋建筑基礎,樁號0+028.5~2+520m段,此段經萬丈二橋、萬丈橋、馬騮河河口、官田河口,至馬嘶河河口,以河灘地和菜地為主,地勢平坦開闊,有零星建筑物。防洪堤從陸川縣機動車檢測中心臨江側穿過,需拆除部份房屋。結合此段地形,擬采用埋石砼矮墻結合斜坡式綠化土堤型式。在萬丈二橋至萬丈橋段(樁號0+400~0+800m段)及馬騮河河口對岸(樁號1+150~1+230m段)將會形成一個以原有河灘地為基礎,結合草皮護坡的親水平臺。左岸護岸防洪堤長2.682km。
萬丈閘壩右壩端為一水電站,從萬丈閘壩至萬丈二橋段主要為荒地,有零星建筑物,多為居民樓,溫泉鄉政府坐落其中,該段房屋雜亂無章,且占用河道,需要拆遷的房屋大部分集中在此段。萬丈二橋至萬丈橋沿河除靠近萬丈橋附近為菜地和果園,其余全部為居民樓。萬丈橋至馬嘶河河口段均為民用建筑和菜地、果園,建筑多為農機廠、汽修廠和居民樓。右岸結合地形布置,擬采用埋石砼矮墻結合斜坡式綠化土堤型式。萬丈閘壩下游至萬丈二橋下游(樁號0+037~0+540m段)將會形成一個以原有河灘地為基礎,結合草皮護坡的親水平臺。右岸護岸防洪堤長2.475km。
疏河護岸結構采用埋石砼矮墻結合斜坡式綠化土堤型式。底部重力式C15埋石砼擋墻,設計墻高2.0~3.0m,墻頂寬0.5~0.8m,面坡垂直,背坡傾斜坡度:1:0.4,墻趾臺階尺寸0.3m×0.5m,墻踵臺階尺寸0.3m×0.5m。上部結合現狀地形,上游坡按緩于1:2.0的坡培厚填土,下游坡為1:2.0。護坡除保留原有坡面植被外,裸露坡面均采用草皮護坡。
路面混凝土設計寬5.2m,厚20cm,設計強度為C20,級配碎石墊層厚20cm,路基為0.4m×0.5m的C20砼,路基設計寬6.0m。路面向上游坡放坡坡率為2%。培厚填土的主要技術要求:采用粘土質砂,粘粒含量10%~30%為宜,碾壓后壓實度≥90%。
3 結束語
陸川縣九洲江防洪整治工程于2011年開工建設,2012年完工。工程建成后,改善了該河段的水流條件,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對安定人民生活,保證正常的生產活動,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城區環境和保證人民身體健康有積極作用,同時還可減少了因洪水帶來的大量淤泥、垃圾等對街道的污染,美化了陸川縣城的城區環境。
參考文獻
[1]SL252-2000.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
[2]GB50286-98.堤防工程設計規劃[S].
[3]CJJ50-92.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S].
作者簡介:劉彬彬(1980,5-),女,廣西陸川人,畢業于廣西大學,本科學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