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華
近年來,湖北省當陽市壩陵辦事處積極探索農村公益事業服務新機制,圍繞“崗位設置、服務項目、合同管理、資金使用、考核結算”等環節,積極開展“以加強農村公益服務為目的,單位轉變性質,人員置換身份,建立全員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公共服務新體制”為主要內容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以錢養事”的新機制。
一、壩陵辦事處“以錢養事”機制運行現狀
(一)機構及崗位設置情況。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壩陵辦事處成立了農業、文化、計生、水利服務中心和獸醫站等機構。目前,農業、文化、計生3個中心共有27人,延伸派駐機構6個(國土、林業、派出所、司法所、水利站、財政所),共有在職人員28人,人員為事業編制。
為了保證從事農村公益服務人員的基本素質,當陽市規定了農村公益性服務行業人員資格條件。對從事農村公益性服務的人員,采取個人申請、單位初審、市人社局和市直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共同審核的方法,對符合資格條件的人員發放《農村公益性服務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并根據《勞動法》有關規定,由服務中心與具備服務資格的人員簽訂聘用合同。近幾年服務中心人員較穩定,除了正常人事調動,沒有出現缺員現象。
(二)“中心”保險制度完善到位。所有中心在職人員均按要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三)資金預算安排到位。根據湖北省《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省級政策性轉移支付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2013年共撥付辦事處“以錢養事”資金99.42萬元。其中,市級補助資金96.02萬元,本級安排資金3.4萬元。市補資金由市局直接撥付財政所,再由辦事處領導審核后,撥付各個中心賬戶。處級安排的農村公益性服務經費根據辦事處財力情況逐步增加,不因公益服務人員減少而調減。
(四)考評職責落實到位。根據上級政策,辦事處制定了《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工作考核試行辦法》、《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資金管理試行辦法》等辦法。同時,農業、計生、文化服務中心等根據壩陵實際和不同行業制定了量化考核細則,統一制作了《公益性事業服務農民簽字卡》、《農村公益事業服務手冊》,開展公益服務實行農戶簽字認可和臺賬登記活動。將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考核分為三個層次:市綜改領導小組對辦事處考核,由市綜改辦牽頭,市直業務主管部門參加,日常工作、半年抽查、年度考核按20%、30%、50%權重計入總分,考核結果與次年公益服務資金安排掛鉤;辦事處對服務中心考核,考核結果與合同資金掛鉤;服務中心對服務人員考核,考核結果與勞務報酬掛鉤。同時,各中心加大對工作人員考取國家職稱的獎勵力度,積極鼓勵工作人員參加國家組織的職稱考試評定工作。
(五)服務合同管理落實到位。辦事處按照有關要求,對中心進行合同管理。結合本地種植面積、農業人口、地域差別等實際情況,對省里的合同樣本進行修訂細化,制訂了為農業技術推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計劃生育、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水利設施六個方面的合同。在項目設置上設置了三大類,即常規性項目、突發性項目和市直統一安排項目。公益服務合同經辦事處黨委、行政與各服務中心簽訂后,公益服務資金全部落實到合同中;服務中心按合同開展服務,辦事處按合同提供必要的合同經費。
二、壩陵辦事處“以錢養事”機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以錢養事”新機制改變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在精簡人員、減輕農民負擔和辦事處財政壓力上取得了實效。但由于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事權與財權不匹配。改制后,農村公益服務業務工作由市相關主管部門負責,而服務項目的養事經費卻由鎮處負責。其結果是,辦事處領導不懂中心事務管理,說外行話,辦外行事;而市直相關部門沒有完全意識到“以錢養事”的責任主體是鎮處,有時沒有與鎮處進行有效溝通就直接安排服務中心承擔工作任務;有的市局由于本身事務繁忙,疏于對基層中心的業務指導,導致有的服務中心幾年沒有舉辦業務知識培訓。
(二)合同內容定性多定量少,考核難。一是虛多實少。從目前辦事處與服務組織簽訂的合同看,定性內容多,如農業中心公益服務合同著重的是對農業病蟲防治、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試驗等基本職能的定性,而對測土配方指導9戶、配方施肥通知單入戶率達到90%等量化指標有所保留。二是考核不夠認真。由于考核項目細化不夠,部門參與不夠,有的領導重視不夠,合同的考核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三是對于不能量化的工作沒有相應的措施,存在“有錢無事” 或“有事無錢”現象,錢不能真正隨著事項走,導致考核時難以把握。
(三)農村公益性服務所需經費難于持續保證。從長遠來看,政府購買公益性技術服務項目缺少法律保障機制。目前服務中心是按事業單位編制預算,預算經費安排是剛性的,而按服務項目安排預算則隨意性比較大。從目前農村公益性服務項目運行看,政府購買缺乏切實可行的操作標準。
(四)服務中心等服務主體少,形式單一,部分工作人員認識不到位。目前,農村公益事業服務主體主要是四大服務中心。在“以錢養事”的體制下,部分服務中心人員事業心不強,工作沒有激情,服務質量打折,服務范圍縮水。在經費問題上,錯誤地認為“以錢養事”的錢是服務中心自己的錢,沒有認識到是政府養事的錢,缺乏“以事掙錢”的意識。
三、進一步完善“以錢養事”運行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事權與財權統一的管理模式。一是堅持政府主導。鎮處是提供農村公益性服務的責任主體,負責確定項目、提供經費、擬定標書、組織實施、兌現合同等工作。要加強領導,做好基礎工作,綜合運用行政管理、經濟激勵等多種手段來調動服務中心的積極性,搞好服務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賦予服務中心豐富的工作內容,不斷提高公益服務的質量和效益。二是堅持部門指導。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技術指導,要切實加強責任,充分發揮作用。建議授予市直部門行使4項權力:即崗位職數設置權、服務資格確定權、50%的市補資金分配權和合同兌現參與權,各業務部門有計劃地開展新技術培訓,對服務中心人員的培訓每年至少1—2次,做到每項業務都有指導,不斷更新服務中心人員業務知識,提高公益服務水平。三是市場引導。運用市場法則,優化服務中心資源配置,逐步完善“以錢養事”的市場機制。組織服務中心人員積極參與公益性服務的市場競爭,主動拓展服務領域,不斷開辟新的服務項目。
(二)量化合同,嚴格考核。量化合同項目,是科學考核的重要環節。建議將市補資金和處級資金一起分解落實到服務項目,在合同中不僅標明服務經費總額,還要標明分解到每個項目的數額。辦事處要會同業務主管部門認真研究項目細則,盡可能將項目量化,一時不能量化的要注重日常考核和管理,以分段、分塊、分片“打包”的形式進行量化,保證公平公正和考核落到實處。
(三)科學設置服務項目,解決好怎樣“養事”的問題。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村公益性服務項目,并將“以錢養事”資金分配到具體項目,做到“錢”隨“事”走,“錢”、“事”一致,保證人有事做、事有人做。要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專業技術人員和考評領導小組相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日??己艘赞k事處行政為主,建議明確由一名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定期考核由辦事處會同市直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實施,一年不少于兩次;重大臨時性事項由辦事處行政會同市直行業主管部門即時跟蹤考核。堅決杜絕合同兌現上搞平均主義、“好人”主義。
(四)建立“以錢養事”長效機制,提高服務中心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建議整合當地資源,充分發揮服務中心的組織作用。同時,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工商企業和有關科技、文化等專業人員公平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的招標,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努力構建新型農村公益事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建立三種以錢養事模式:委托服務型,辦事處提供項目,與服務中心簽訂合同,明確經費數額和考核方式,服務中心按合同提供服務;定崗招聘服務,定崗不定人,如在農業服務中心設立農業新技術推廣員、病蟲防治技術員等崗位,這些崗位只定責不定固定人員,實行聘任制,并實行“三卡”(農民簽字卡、村干部簽字卡、政府簽字卡)管理,年終由鎮處、農業中心據此進行考核;派駐人員服務,對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同時,開展經營性項目,增加服務中心收入,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從過去的“以錢養人養出懶人”,變成現在的“以錢養事爭著干事”。
(作者單位:湖北省當陽市壩陵辦事處財政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