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娟
摘 要:羌繡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羌族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羌繡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及獨特的裝飾風格逐漸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原本靜止于羌族服飾上的古老羌繡,大量的被截取復制在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上,片段化的羌繡紋樣不能正確表達羌繡文化內涵,阻礙了羌繡的健康發展和羌繡手工藝的傳承。以研究羌繡文化核心價值為導向,建立多渠道發展模式為途徑,改善羌族刺繡傳統手工藝生存現狀。
關鍵詞: 羌繡 傳統手工藝 核心價值 多渠道發展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孕育出豐富的獨具羌族文化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其中“羌族刺繡傳統手工藝”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將技術和藝術、實用性和觀賞性融為一體。
一、羌繡傳統手工藝發展進化的幾個階段
我們今天看到的羌繡并不是傳統羌繡的原貌,它跟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遷,經歷了四個時期的發展階段。
源起階段:羌民多聚居在高山峽谷地帶,生存環境艱苦。羌族先民乞求神靈的保護,將植物、動物、云彩,流水等自然元素視為神力的象征,逐漸將其演化成圖騰紋樣,并大量裝飾在生活器物上。最后演變成服飾紋樣,如云紋、繩紋、回字紋等。
實用價值階段:羌族傳統服飾的面料均為自家麻線手工織就,非常容易磨損,且不易修補。羌人把圖騰紋樣用針線“鑿”在衣服上,既可防止衣服磨損;又能可隨時得到神靈的護佑。
手工技藝提升階段:由于歷史原因,羌族幾經遷徙,羌人中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遷入岷江上游一帶。受漢族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羌繡吸收漢族挑花繡技法后,對于紋樣形態的描繪及色彩的表達日趨成熟,羌繡裝飾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羌族刺繡傳統手工藝的價值
羌繡是羌族最具認同感的族群符號,經過漫長歷史歲月的沉淀,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羌族傳統手工刺繡技藝體系。無論從紋樣的造型、構圖的設計、色彩的搭配、針法的考究及綜合整體的表現,都呈現出民間成熟傳統手工藝的特色。2008年6月,羌繡被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一)羌繡的人文價值分析
羌繡圍繞羌民的主觀意識發展,具有典型的人文價值特征。羌族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從游牧生活體轉化為農耕生活體,牧羊是羌民主要的勞動形式之一。羊肉羊奶可以果腹、羊皮可以御寒,羊在羌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羌族民間廣為流傳 “羊”的神話傳說。羌民視羊為守護神,每逢節慶或祭祀活動,都要祭殺活羊,跳羊皮鼓舞,以求消災避邪,天降福祉。羊頭圖案被廣泛刺繡在羌族男子的服裝上,以求得神靈保護,寄托親人之間的關懷和祝福之意。美麗的羊角花也被羌族婦女刺繡在長衫,圍裙,鞋面等處,寓意生活的美好。
(二)羌繡的手工藝價值分析
羌繡特有的針法及刺繡技巧最能體現其工藝價值。羌族沒有文字,羌繡歷經數千年,都是在手口相傳的傳統模式下發展。居住在河谷地帶、高半山地帶、高山地帶的不同宗族的羌民,又各自發展出不同視覺效果和刺繡技法的繡樣。針法是塑造一副完美繡品的基礎和技術保障,不同紋樣需要不同的針法表現。羌繡針法主要有平繡(撇花)、架繡(架花)外,也用瑣繡(鉤花)、打籽繡、剪貼繡、挑繡(提花)等。根據繡片的面料、繡線的材質、繡紋的造型及配色需求來選擇。平繡因排線整齊均勻,既可塑造紋樣形態,也能表現細膩的色彩層次,常用于表現花卉圖案,是羌繡的基本針法。在圍裙、鞋面、小孩帽上隨處可見。
(三)羌繡的藝術價值
羌繡紋樣古拙淳樸、色彩絢麗,具有強烈的民族民間裝飾風格。羌繡也稱為“撇花”,它不需要繡架或繡繃,直接拿在手上就可以刺繡。正是因為它的靈活性和隨意性,為羌繡題材的選擇和藝術化的表現提供了空間。羌繡分彩繡和黑白繡兩類。彩繡圖形飽滿色彩絢麗對比強烈。圖案多以花卉植物為主,采用單獨紋樣、適合紋樣為主的構圖方式,常在服飾的領口袖口處輔以二方連續圖案。羌族女性喜歡用高明度和高純度的繡線來刺繡花卉,一朵漂亮的羊角花,通常用紅黃綠三色來繡制,不同色彩面積和位置的相互穿插,強烈的對比色也能產生和諧的視覺效果。黑白繡構圖嚴謹針法細膩清麗脫俗,常用于羌族婦女的圍裙等處。其中蝴蝶圖案最具藝術造型感,黑白繡的蝴蝶多表現產卵時的樣子,頭小、翅膀半開,肚子鼓圓,這是因為羌民認為蝴蝶能賦予女性強大的生育能力所致。羌繡的藝術價值不僅止于紋樣和配色研究,更多體現了羌族女性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
三、當下羌族刺繡傳統手工藝主要發展形態分析
羌族刺繡作為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工業文明的侵蝕,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發展,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政府扶持形式下的羌繡發展形態
政府扶持是當下傳統手工藝生存的捷徑,但絕不是最有效的路徑。2008年羌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后,相關政府便開展了一系列關于羌繡保護和傳承的活動。首先是尋找和評定羌繡傳承人,其次是舉辦各種公益性質的羌繡培訓班。這些活動有益于羌繡傳統技藝的恢復和推廣,但單純只恢復羌繡傳統工藝,還起不到助推羌繡發展的作用。面臨高齡化的羌繡傳承人,冷清的免費羌繡培訓班,政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學校教育形式下的羌繡發展形態
基礎教育階段設置羌族刺繡課程,有利于對羌繡文化核心價值的認識和理解。為了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是大多數青壯年羌族男女的必然選擇,季節性空寨現象非常普遍。年老的阿婆已經沒辦法再穿針引線,年輕的媽媽卻常年外出打工,孩子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羌繡。羌繡傳承人到學校講授羌繡紋樣的故事,傳授羌繡針法,有利于羌族孩子從小接觸自己民族文化中核心部分,同時也為羌繡傳統工藝的推廣和創新打下基礎。但真正開設這項課程的學校并不多,學生對自己文化缺乏深度理解,從根源不認同羌繡的價值,從而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三)依附旅游產品發展的羌繡現態
傳統羌繡和現代旅游產品不能平行對接。羌繡是一門古老的技藝,它必須生長于特定的土壤中。旅游產品則是現代消費品的一種,是旅游景區特色文化的物質形態,它具有生產更新快,產品產量大,產品成本低等特點。這些特點和需要傾注大量時間及心力才能完成的羌繡毫不匹配。在北川,汶川、茂縣等地的旅游景區內,大量以羌繡為噓頭的旅游產品占據市場,它們做工粗糙,價格不菲,一些繡品甚至是機繡產品。這種現象無疑是對羌繡的傷害,它沒有正確表達羌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影響消費者和新生代羌民對羌繡的正確理解,這將對羌繡的推廣和發展造成極壞的影響。2014年調查顯現,羌族景區內銷售羌繡旅游產品的商店倒閉大半,幾家政府扶持的大企業也步履維艱。羌繡本是羌族服裝上的圖案,它的形成及生長都是為羌民的日常生活服務,要成為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必然要經歷重生的陣痛。
四、羌族刺繡傳統手工藝發展途徑分析
(一)以羌繡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導向
在處處以文化論的今天,羌族刺繡亦然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羌繡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羌繡是羌族的符號,是羌族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雙重體現。它記錄了羌族發展歷程,表達了羌民的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二是羌繡是羌族人民的情感紐帶。羌繡是傳統羌族女性必須掌握的一門手工藝,為愛人精心繡制服飾是表達純真情感的方式。三是羌繡傳統手工藝獨特的生態傳承方式。生態指人、物、自然三者和諧共生,羌繡傳統傳承方式準確解釋了這個定義。傳授羌繡沒有特定的老師和固定的授課內容,全靠同一族群為大單位,以各自家庭為小單位,通過母女、姊妹之間手口相傳來完成。這種源發性和自發性的傳承方式體現了生態傳承的特色;羌繡的紋樣和色彩來自于自然,而自然四季的變化,為羌繡紋樣和色彩的創作提供了無限可能;不同羌寨的羌繡也不盡相同,這種不同會在羌繡文化的精神指導下趨向大同。以上三點核心價值是羌繡文化生長的基因,拋開單純羌繡技法的機械學習和復制,堅持以核心價值為導向推進羌繡發展。
(二)建立多渠道發展模式的途徑分析
1.夯實羌繡工藝。羌繡工藝包括針法和紋樣創作兩部分。現代生活環境下,已沒有傳統傳承的可能性。
a普及羌區學校的羌繡課程,可以保證羌繡工藝的傳承。羌族中小學生是羌民族發展的希望和后續力量,用科學的,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傳授羌繡技巧和文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羌繡,為以后羌繡的傳承和推廣培養接班人。b堅持開辦公益性羌繡培訓班。單憑羌繡非遺傳承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扛起羌繡發展大旗的,只有從基本技法的培訓開始,培養出一批有技巧有想法的年輕繡娘,才能完成羌繡的后續發展。
2.抓住主流創新力量。羌繡古老的紋樣和色彩雖獨具民族風情,但已不被主流消費群體所接受,發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羌繡經濟再發展。美術學院的師生可以既不破壞民族特色又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前提下,對羌繡紋樣及色彩關系進行再設計,讓這些新羌繡優雅的盛開在現代生活裝飾品上,既達到經濟效益,又能更好更廣泛的推廣羌繡。
3.豐富宣傳形式。網絡宣傳是現在媒體主要的宣傳模式。羌繡是羌族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造性。羌繡發展依靠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紙介媒體都是必須的,但更需要政府和商家開展一些民間宣傳活動,通過慶祝羌族節日、羌繡才藝大賽等形式,讓羌繡回歸到日常生活中。
4.建設羌繡品牌產品。商家聯合研發經營,建設高質量羌繡品牌形象。大多商家的貨源渠道一致,消費者看一家等于看十家的現象在景區常見。羌繡品牌魚龍混雜,羌繡產品的圖案、色彩及表先形式同質化現象嚴重。從創新新羌繡的角度出發,商家聯合形成從產品的策劃,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同一化品牌銷售模式,既能提高羌繡商品銷量,也能更好更準確的推廣羌繡文化。
新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模式已經打破了傳統羌繡的發展規律,羌繡吸取羌民族文化營養的根系卻不能被斬斷,新羌繡的精神內核仍然是羌族傳統文化的縮影。不論新羌繡以何種形式延續,它都是羌民永恒的情感歸宿。
參考文獻:
[1] 徐平.羌族社會——一個古老民族的文化和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2] 馮驥才.羌去何處——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專家建言錄[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