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希臘持續的債務壓力以及復蘇乏力,包括歐元區在內的發達經濟體將延續財政緊縮、貨幣寬松的格局,全球會進入一個較長的低利率時期。這種狀況對中國的影響利弊兼有。
自2010年以來,希臘一直是潛在的破產雷區,幾次瀕臨破產邊緣皆起死回生。眼下希臘再次步入絕境,債務違約“大限”臨近。
中國對歐貿易將遭遇冷風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聲明,希臘已正式成為IMF成立70年來首次對其違約救助債款的發達經濟體。該國違約債務正值希臘反緊縮政府和其債權人處于對峙局面之際,這種情況已將希臘推向金融崩潰和潛在退出歐元區的邊緣。
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希臘問題可能出現的傳染風險首先體現在貿易渠道。
江蘇亨鑫科技有限公司海外業務經理單志烽表示,希臘退歐對中國傳統出口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歐元貶值,匯率風險加劇。“希臘退出歐盟,將會導致投資者對歐元區的前景產生擔憂,致使剛有起色的歐元區經濟再次面臨下行風險,歐元區央行勢必會再次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發行大量貨幣,導致歐元繼續貶值。”這意味著中國對歐出口產品價格將不斷攀升,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歐元匯率下跌,出口企業面臨匯率風險挑戰。
其次,國際貿易糾紛增多。在歐洲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歐盟方面的貿易保護將會更加嚴格。為保護本國產業的發展,提高就業率,歐盟將利用反傾銷、反補貼、進口配額等程序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
第三,需求量萎縮。在希臘債務危機影響下,市場需求量下降,歐洲不少買家減少采購,中國出口量將減少。
“我認為外貿行業應警惕的是,希臘退歐之后它可能會觸發歐洲各國的連鎖反應。歐盟作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國外貿出口預計會隨著歐元區走勢陷入衰退。”某貿易公司一位總經理說。
經濟體量不大影響有限
從李克強總理不久前的第七次訪歐行程來看,中歐經貿關系的日益熱絡可見一斑。那么,希臘久懸不決的危機對中國經濟又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呢?
從更寬泛的全球經濟政策環境觀察,由于持續的債務壓力以及復蘇乏力,包括歐元區在內的發達經濟體將延續財政緊縮、貨幣寬松的格局,全球會進入一個較長的低利率時期。這種狀況對新興市場、對中國的影響利弊兼有。
有分析指出,歐洲央行的量化寬松政策可能推動熱錢反復進出交易性的大宗商品及新興市場風險資產領域,使各國的通脹管理和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天津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講師楊珍增表示,希臘的經濟體量及其在中歐貿易中的位置決定了其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都不會太顯著。“一方面,希臘的經濟規模比較小,流出的資金會分散到全球金融市場;另一方面,中國也有能力通過監控及時發現并應對不正常的資本流動。”楊珍增說。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印證了這種觀點。數據顯示,2014年希臘與中國的雙邊貨物貿易額僅36.8億美元。其中,希臘自中國進口33.1億美元,占希臘進口總額的5.2%;希臘對中國出口3.7億美元,僅占希臘出口總額的1.0%。此外,中國在希臘的出口目的地中僅排第23位,同時也尚未躋身希臘前十大投資來源國之列。
“危”中尋“機”
利弊相生,危中含機。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對中國而言,希臘債務危機“并不全是壞事”。
從對外投資角度看,在連續六年經濟衰退之后,希臘資產價格已經處于谷底,待售項目眾多,合作機會涌現。目前中國在希臘運營的最大項目是中遠集團旗下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雙方2008年簽署了35年期特許經營權協議,金額達45億歐元。其他在希臘運營的中國公司包括中興、華為、國航等。從統計數字來看,中國尚未躋身希臘前十大投資來源國之列,中國企業在希臘市場大有潛力可挖。
從國家層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倒逼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模式。此外,未來如果希臘需要更多國際資金援助,中國可以考慮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參與,從而在全球經濟治理舞臺上爭取更多話語權和拓展空間。
從全球貨幣體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歐元受到重創,再加上美元憑借儲備貨幣地位“綁架”世界經濟的內在矛盾,全球對一個“多極化”貨幣體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環境或將更為有利。
從國際格局上看,中國一向支持歐洲一體化,包括貨幣一體化進程。歐盟的獨立性,客觀上也分化了西方陣營,完整的歐元區能夠挑戰美元霸權,有利于世界的多極化趨勢。
2013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向西經濟戰略路線,希臘處于“一帶一路”路線圖上的重要位置。
中國所在的希臘最大的投資比雷埃夫斯港,中遠接手以來貨流量增加了兩倍。與此同時,近日有消息說,希臘政府已經開始重啟比雷埃夫斯港私有化進程。中遠也收到邀請將重新參與競標購買該港51%股權的計劃。
由此看來,希臘債務危機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從根本上影響“一帶一路”的進展,相反成為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客觀因素。
(新華網2015.7.1、《北京青年報》2015.7.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