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劍指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在完善從嚴管理干部制度體系方面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既要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選準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問題或者相形見絀的干部調整下來”,能上能下是人才流動的正常規律,也應當成為選拔任用干部始終堅持的原則。然而現實中,“能上不能下”卻成了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有調查顯示,“能上不能下”排在干部任職制度改革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之首。有的干部慣當“太平官”,只要不犯大錯誤,就“風雨不動安如山”,助長為官不為的現象;還有的干部被問責后“免職不降級”,過一段時間又“官復原職”,這讓問責制度威力大減。
能上不能下、有進沒有出、庸劣者“穩坐釣魚臺”,常常造成干部隊伍“穩定”有余、活力不足、責任流失的局面。論資排輩、照顧性安排、應付式問責等做法,讓庸者輕松上位,堵塞了年富力強、廉潔有為的干部的上升渠道。因此,無論是“鐵飯碗”“鐵交椅”,還是“鐵帽子”,都應是改革利劍之所向。
“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改革就是要創造這種環境。”鄧小平同志的話言猶在耳。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對政治上不守規矩、廉潔上不干凈、工作上不作為不擔當的領導干部堅決進行組織調整;同時,及時把那些忠誠、干凈、敢于擔當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來。用之得當,能上能下,方能體現激濁揚清、選賢任能的用人取向。
(《人民日報》2015.6.292 李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