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男多女少”的社會結構,使得適齡男性不易找到結婚對象,而適齡女性則有著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很多地區的鄉土社會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人口流動量大,解除婚約的情況越來越多,女性普遍要求男方提供信用擔保,也就是說把彩禮當成了“婚姻保障金”。
作為一項婚姻禮儀,“彩禮”起源于西周時期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具體是由納采還是由納征演化而來,還存在著一些爭議和分歧。新中國成立之后,收受彩禮曾被認為是買賣婚姻的表現之一,法律明文廢止。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彩禮重新在農村興起,并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男方:彩禮是負擔 不想給
羅睿的老家在長嶺縣流水鎮愛國村,父母都是農民,年長他6歲的哥哥已經結婚,目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011年,大學畢業的羅睿回到長嶺縣城,進入一家民企。不久后通過相親,認識了一個來自白城農村的女孩。女孩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雖然學歷不高,但長相和談吐都讓羅睿覺得滿意。雙方相處了一段時間,很快進入談婚論嫁階段。
會親家的場面,羅睿記憶猶新。女孩母親提出彩禮12萬元、羅家全款買樓,同時許諾會陪嫁一輛小轎車,彩禮在婚后都給小兩口。長嶺縣城當時的房價約為每平方米2000元,一套房子需要十幾萬,再加上彩禮12萬,也就是說羅家要支出近30萬。
“我們家拿不出這么多錢,而且12萬彩禮也太多了。”羅睿原本的計劃是貸款買房,婚后用禮金買車。最后雙方不歡而散,羅睿跟那個女孩分了手。
之后羅睿又相了幾次親,為了避免出現那次會親家的場面,他在初次見面后,都會問對方要不要、要多少彩禮。“大多數都說‘肯定得要彩禮,從七八萬元到十幾萬元都有。”讀過大學的羅睿很反感這種習俗,“男女平等,兩情相悅,何必一定要追求這種形式?”去年春節剛過,羅睿認識了現在的未婚妻。同樣大學畢業的女孩,在面對羅睿有關彩禮的問題時,回答讓他很滿意,“她說彩禮是中國傳統儀式的一部分,還是得要的,但多少無所謂。”
“剛開始是覺得家里沒那么多錢,而且也不希望父母去借錢。然后有一段時間就是反感,只要說要(彩禮),那就不用再見了。現在又有了新的感覺,這畢竟是一種習俗,我也沒有必要去挑戰。”羅睿將這段心路歷程總結為,“給不起”、“不想給”、“不得不給”。
采訪的最后,羅睿透露了這樣一組數字:他大學時所在班級的22個男生中,18人已婚,11位男生的結婚對象來自農村,10位給了彩禮,“最少的8萬,最多的20萬。”
女方:彩禮是面子 必須要
為何彩禮的行情越來越高呢?在范家屯鎮的幾個村莊調查時發現,一些女孩的父母會把彩禮的多少,當成自家女兒的身價,甚至當成炫耀的資本。在老李所在的村子,去年就曾發生過一件事,因為男方給不上彩禮,母親生生把女兒的婚事攪黃的。
據老李的講述,那家的女兒在吉林市打工,認識了吉林市農村的一個男孩,在會親家的時候,女方父母按照范家屯的行情提出要彩禮15萬,男方說要按他們那邊的行情,只能給6萬8。最終因為彩禮的問題,一對戀人就此分手。
記者找到了女孩的母親劉女士,有了如下的對話:“彩禮這事你怎么看?”“那能咋看,別人要多錢,我們也要多錢唄。”“那你打算要多少彩禮?”“15萬到20萬吧,男孩條件好的話,少點兒也行,最少也得10萬。”“那要是男方家困難,拿不出這些錢呢?”“我姑娘之前處了個對象,說按照他們那邊的行情,就給6萬多,我就沒同意。”“就因為差錢?”“不是錢的事,憑啥人家彩禮都10多萬,到我這就6萬,我姑娘差啥啊?”“彩禮沒談妥,倆人就黃了?”“黃了,我姑娘也覺得那邊給的太少了。其實這錢也落不到我手里,最后都給他們。彩禮就是個保障,你說萬一結婚幾個月就離了呢,我姑娘不就是人財兩空了嗎?”
“那要是你女兒真遇到特別喜歡的,而男方家里確實拿不出彩禮呢?”
“那就到時候再說吧,反正吧,她要是真相中了,就要跟人家,我也不能硬別著。”
在劉女士看來,自家女兒的長相在村里“數一數二”,彩禮的多少,其實代表著女兒的身價。她的這種想法,在很多女孩的家庭普遍存在,或許說不出“身價”二字,但攀比心理普遍存在。
專家:彩禮是禮但不能過度
“彩禮首先是一種禮節。”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表示,“這種禮節并非由制度約束,而是一種民間習俗。”
在中國傳統社會以及當代農村社會中,彩禮曾經很普遍。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一段時間,彩禮和與彩禮相關的訂婚和婚約都受到了批判,但在民間始終頑強存在。
曹保明介紹,在古代的訂婚儀式上,男方家庭會以訂婚男子的名義送給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錢兩部分構成的“彩禮”,其中錢為財(聘金),物為禮(聘禮)。女方收受彩禮后,也會送男方一些物品,稱作“回禮”。彩禮中的物一般都是價高但實用的物品,回禮一般為女性親手制作的物品。
曹保明認為,現在的彩禮被賦予了太多的物質含義,甚至成為沉重的負擔,這就失去了本意,“彩禮作為禮節和民俗,應當予以保留,但千萬不能過度。”
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在去年的省兩會上,提交了一份針對彩禮和隨禮的提案。
施立學認為,高額彩禮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是農村適齡女孩減少;第二是攀比心重,把彩禮錢當成女孩的身價;第三是農村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
“但我們要看到高額彩禮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施立學表示,“高額彩禮會讓已經富裕的農民致貧,那些因為彩禮產生的糾紛還擾亂了農村的秩序,另外高額彩禮的攀比會讓社會風氣變壞。”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付誠認為,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彩禮逐年增加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男多女少”的社會結構,使得適齡男性不易找到結婚對象,而適齡女性則有著更多的選擇;第二是很多地區的鄉土社會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人口流動量大,解除婚約的情況越來越多,女性普遍要求男方提供信用擔保,也就是說把彩禮當成了“婚姻保障金”。
(《新文化報》 20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