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在路上時妻子來電話問幾點回家,還沒說完你就掛掉了電話;周末想睡個懶覺,孩子卻嚷嚷著要去動物園,煩躁起來吼了幾句;父親碰倒了花瓶,你一邊收拾一邊埋怨他怎么那么不小心……假如時間在這一刻定格,讓你換位感受一下妻子、孩子、父親的心情,會怎樣?你會不會也有心里一陣被掏空的感覺?
為什么對親近的人有時候往往會更不耐煩?有人分析,這源于“我不會受到傷害”的潛意識,其實是一種更為親密的心理體驗。也有人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解釋,對家人好的邊際成本高于收益,對陌生人好的邊際成本低于收益,所以更多微笑留給了那些不熟悉的人。就像那句流傳很廣的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論語》里,孔子曾以“色難”二字,道盡兒女對待父母之道。所謂色難,是說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以做到的。其實不僅是對父母,對伴侶、對親朋,也是一樣。我們固然不能時時保持良好心緒,但身邊人不是垃圾桶,更需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合,用有分寸、有技巧的言語行動表達情緒和意見,讓他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謂“發(fā)乎情,止乎禮”,說的又豈止是男歡女愛?
傳統(tǒng)上認為,中國人不擅長表達感情,一句“我愛你”都難以啟齒,要給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時,更是連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放。其實,親密關(guān)系,也需要靠培養(yǎng)、靠經(jīng)營。少些無心惡語很重要,多些“甜言蜜語”卻也不妨礙。有“目送”、有“背影”,也可以讓愛看得見——即便會有些煽情。城市之中,不斷流動的“陌生人社會”,讓我們的人生機會增多,卻也讓我們生活中的親密關(guān)系愈發(fā)收縮。有人曾以一個普通白領(lǐng)為例計算,“再活30年,陪父母的時間也只有1個月”;而對于兒女,一句“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不少人感同身受。親密關(guān)系彌足珍貴,卻也難免與身邊的人更多撕扯,以你的壓力與焦慮向他們傳遞消極情緒、負面能量。“色難”,真的有點難。
有人計算,從文明曙光初綻到今天,地球上生活過的人類超過1060億;而關(guān)于社交的“鄧巴數(shù)字”顯示,人類社交人數(shù)上限為150人,深入交往的則僅為20人左右。世界那么大也那么小,怎能不相待以溫柔?所以,因為有愛,每句話都更要好好說。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