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宸
摘 要:該文由生態視角對城市景觀規劃展開進一步分析,探討了功能格局規劃概念以及根本原則,并就如何創建良好的城市景觀功能組合系統制定了科學對策。對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目標,確保城市景觀功能格局的科學有效規劃,實現又好又快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城市景觀 功能 格局 生態視角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c)-0086-02
1 城市景觀功能格局概念與原則
生態視角下城市景觀功能格局規劃主要目標在于對自然生態過程進行全面保護與修復,選擇明確城市景觀之中符合大眾需要的功能,安排同生態保護相契合的應用功能空間格局,創建具體的空間場所,確保景觀格局呈現出最佳的效果。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城市景觀功能格局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包括負干擾最小化、多功能與混合應用以及生態容量安全原則。
1.1 負干擾最小化原則
景觀生態學將干擾看作是大自然之中無時無刻均存在的現象,干擾可令生態系統、各個種群內在構成遭受破壞,并令資源、基質以及物理環境產生改變,其通常包括自然干擾以及人為影響兩個類別。前者可對生態演替階段實施再調節,而后者則包含正、負干擾兩類。其中正干擾影響對確保生態系統更加可靠穩定、多元化發展以及高級發展極為有利,相反負干擾會形成生態系統的失調,令環境最終被破壞。我們將生態環境同人的和諧發展這一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取代人類中心論的觀點,審視城市景觀各類功能,便可通過干擾特征研究同應用功能關聯的各類人的實踐行為,評判干擾具體種類以及作用等級。良好的城市景觀應體現自我平衡以及自我維持,實現良好的自我發展,因此應最大化激發正干擾、縮減負干擾,進而為城市景觀的發展以及演替開創優質環境。
1.2 多功能與混合應用原則
多功能與混合應用原則逐步在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受到普遍認可,其特點在于提升土地應用率、體現場所多樣豐富性并充滿活力。創建更加可靠的生態保護地區以及更能夠激發人們進行活動的地區為城市景觀規劃過程中的兩個平衡點,通過提升空間應用效率則可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多功能與混合應用的規劃原則可創建更具容納性的場所空間,同時要把握好生態以及功能邏輯關系,不僅要兼顧到實踐應用以及生態功能的共通性,還應考量各類功能的良好互補性。
1.3 生態容量安全性原則
生態視角下,城市景觀功能規劃目標在于無需持久、大量的投入以及管控,只需要營造一種自我維持以及自我發展的狀態,其平衡協調水平始終有限,因此勢必要對容納的人類活動進行合理限定。城市景觀生態功能承擔主體在于生態核心區域以及緩沖區域,利用預測分析各類活動容納水平,可明確安全可靠的生態容量。而城市功能格局規劃則應針對不同活動項目做好篩選、調節以及合理布局,確保應用活動量以及游人始終在安全生態容量范疇中,令城市景觀系統可真正實現生態化、持續化發展。
2 生態視角下城市景觀功能格局規劃
2.1 城市景觀應用功能干擾影響與分級
為有效實施城市景觀應用功能分級,需要依據潛在干擾水平做進一步分析。具體來講干擾影響對象包括土壤屬性、植被類別與結構、野生動物以及環境條件。
土壤始終是生態環境中的基礎要素,城市景觀應用功能對其產生的干擾涵蓋各類通行路線使土壤理化屬性發生變更,其緊實性、透水度、持水度、濕度狀況均會發生變化,并波及到土地之上生長的植被及其演替與發展的過程,最終將對整體城市景觀系統產生影響作用。城市景觀應用功能對于植被的影響具體指植被發展以及分布將產生變化,人們不斷地踐踏、修飾、攀折活動均會影響其長勢,造成機械損傷,令某些植被更難生存,而對環境條件改變反映敏感的種類將會快速消失。有關研究證實,現代城市景觀之中受干擾影響極為嚴重的各類植物群落其多樣性標準遠遠低于受干擾影響等級較低的物種,即便城市森林群落受到較少的干擾影響,其物種多樣性也遠遠低于自然森林區域。
城市景觀應用功能干擾影響野生動物具體表現在,對其生存發展環境形成不良威脅,一些動物甚至為了安全生存離開棲息之地,其后果通常與動物對各類活動反映的敏感性、干擾影響等級以及范疇有關。另外,城市景觀應用功能會形成各類污染物質與廢棄物質,對該類物質可利用人工處理方法降低影響,還有一些物質則要通過環境最終分解,這樣便會對生態系統的可靠持續發展形成威脅。
具體來說,城市景觀應用功能的影響等級包含5個級別:第一級,即為城市景觀功能對保護生態環境較為有利,形成的是正干擾影響;第二級,即城市景觀功能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干擾影響程度微乎其微;第三級,即城市景觀應用功能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