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琦 段小綱


摘 要:贊比亞中部省蒙布瓦地區1號銅金礦化區位于馬塔拉次級背斜北東側邊緣、加丹加系礦山群羅安組碳酸鹽巖與千枚巖的過渡層位。該區圈出的1/2.5萬地面高精度磁測磁異常有3個。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帶總體上為一Cu、Ni復合異常帶,具有連續的Cu、Ni一級異常分布,其中Cu的二級異常及As、Au的一、二級異常呈橢圓或透鏡狀間斷疊加其中。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鉀長石化、硅化、黃鐵絹英巖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巖化等。共發現褐鐵礦體6個、褐鐵礦石英脈型金礦點1個(PAu2)。進一步的勘查以尋找脈狀熱液型銅、金礦床為主線,同時查證隱伏矽卡巖型銅金礦床存在的可能性。
關鍵詞:磁異常;地球化學異常;礦化
1 地質背景
贊比亞是位于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全境面積752614平方公里。境內大部分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蒙布瓦地區位于贊比亞中部省,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1℃。5~8月為干涼季,9~11月為干熱季,12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蒙布瓦地區地處蒙布瓦-盧豐薩成礦帶西部,區域構造位置位于伊魯米德斷褶帶與贊比西斷褶帶交接部位、馬塔拉背斜北側至蒙布瓦向斜(均為次級褶皺)西側揚起段附近區,總體構造線于中部呈近東西至北西西向,西側邊緣趨向于北北西,東部則受伊魯米德斷褶帶影響轉向北東。次級褶皺及北東、北西西、北西向多組斷裂構造發育。出露地層巖性主要為加丹加系礦山群羅安組的結晶碳酸鹽巖(白云巖、灰巖)和中淺變質的千枚巖、板巖;南西外側邊緣至呼克花崗雜巖體之間,斷續有正長巖巖株出露,馬塔拉背斜軸部至北翼邊緣附近,亦有較晚期侵位的輝長巖巖株呈北東向的串珠狀分布。工作區附近區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絹英巖化等圍巖蝕變作用較強,局部區亦見有石英鉀長石化蝕變。與蝕變作用相關的鐵、銅等金屬硫化物礦化、金礦化廣有分布,礦化多與受斷裂構造控制的斷裂破碎帶或剪切蝕變巖帶關系密切,已知的礦床(點)有數十個之多,其中已查明具有中型規模的金礦床有1個(馬塔拉金礦床,脈狀熱液型金礦床),其它均為小型銅貴金屬或銅、金礦床或礦點。
2 1號銅金礦化區
2.1 1號銅金礦化區地質概況
1號銅金礦化區位于馬塔拉次級背斜(礦權區南側)北東側邊緣、加丹加系礦山群羅安組碳酸鹽巖與千枚巖的過渡層位(見圖1),走向與地層基本一致,近東西延長9km,南北寬200-700m。與1/5萬土壤異常帶AP1吻合,西部(1/2.5萬地面高精度磁測區)有三個近東西向磁異常分布其中。出露地層巖性橫向變化較大,可見結晶灰巖(白云巖)-千枚巖-結晶灰巖-千枚巖組合(自南而北),部分區夾有炭質板巖。千枚巖主要有石英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石英千枚巖,次有石英千枚巖,靠下部千枚巖中可見含泥質條帶或紋層的條帶狀絹云母石英千枚巖。區北東向斷裂發育,局部亦見有近東西向的剪切破碎帶或層間滑動構造,區內無巖漿巖出露。
2.2 1號銅金礦化區磁異常
區內圈出的1/2.5萬地面高精度磁測規模較大的磁異常有3個,編號分別為C-W-2、C-W-3、C-W-5(見圖1、圖2)。各異常特征敘述如下:磁異常C-W-2:近東西走向,走向長度約2km。該異常強度較小,峰值僅111nT。異常南側有負異常,負極值為-297nT。異常大致沿一層間剪切破碎帶分布(見圖1),主要巖性為含褐鐵礦的硅化蝕變巖,異常可能為金屬硫化物礦化體引起。磁異常C-W-3:總體呈近東西走向,走向長度約1km,該異常強度較小,峰值僅198nT。異常南側有負異常,負極值為-154nT。異常區多為第四系覆蓋,局部有灰巖出露。異常南側有褐鐵礦(化)體產出,褐鐵礦(化)體北側邊緣灰巖中有微弱的細脈狀孔雀石的銅礦化,該異常可能為一鐵、銅硫化物礦化體引起。磁異常C-W-5:近東西走向,走向長度大于2km,該異常平緩,強度小,峰值僅76nT。異常南側有負異常,負極值為-16nT。異常區多為第四系覆蓋,局部有灰巖、千枚巖、炭質板巖出露,東端有一褐鐵礦體套合,異常可能由金屬硫化物礦化體引起。
2.3 1號銅金礦化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
該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帶總體上為Cu、Ni復合異常帶,具有連續的Cu、Ni一級異常分布,其中Cu的二級異常及As、Au的一、二級異常呈橢圓或透鏡狀間斷疊加其中。AP1異常帶的分布與綜合圈定的礦化遠景區范圍基本一致,Cu低異常分布規模較大,其中高值異常區往往有As、Au異常疊加且地表直接有褐鐵礦(化)體出露,異常顯然是帶狀鐵、銅等金屬硫化物礦化引起。
2.4 1號銅金礦化區圍巖蝕變及礦化
1號銅金礦化區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鉀長石化、硅化、黃鐵絹英巖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巖化等。其中硅化蝕變最為常見,次為黃鐵絹英巖化,賦存于斷裂發育區或剪切破碎帶中;碳酸鹽巖化主要見于碳酸鹽巖分布區,脈狀或網脈狀產出,常與硅化相伴;綠泥石化于局部剪切破碎帶中可見,鉀長石化蝕變亦局部產出,見于本區中部南側主干北東向斷裂附近的絹云母石英千枚巖中。區內礦化類型主要有Cu礦化、Au礦化、赤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常相伴產出,地表Fe、Cu等硫化物礦化少見,常呈褐(赤)鐵礦、孔雀石等氧化狀態產出。
2.5 1號銅金礦化區礦化體特征
1號銅金礦化區發現褐鐵礦體6個、褐鐵礦石英脈型金礦點1個(PAu2)。其中有3個褐鐵礦體走向對應連接構成1條長2.5km的褐鐵礦化帶,寬度20-60m,中部見弱的銅礦化,東、西部TC370-1、TC345-1探槽中揭露的褐鐵礦有金、銅礦化顯示,取自TC345-1褐鐵礦化巖頂底板附近的少數樣品含銅0.11-0.23%。褐鐵礦(化)體多賦存于千枚巖層間剪切破碎帶或碳酸鹽巖向千枚巖過渡的邊緣部位。含礦巖石均表現有強烈的硅化蝕變,新鮮巖石亦可見較強的綠泥石化。
3 結束語
工作區已知有利銅、金礦化區(或異常帶)多處,且規模大,數量多。鑒于工作區以往地質勘查工作程度低,進一步的勘查投入有望發現中-大型的脈狀熱液充填交代型銅金或銅、金礦床。后續工作以尋找脈狀熱液型銅、金礦床為主線,同時注意查證隱伏矽卡巖型銅金礦床存在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楊曉峰,劉長垠,張泰然,等.地球化學找礦方法[M].地質出版社,2007.
[2]贊比亞礦產資源狀況[J].現代礦業,2009.
[3]顧錫明,汪實,鄒新文,等.廣東省地質局贊比亞礦產資源勘查2010年度工作報告及下一年度勘查工作設想[J].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