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愛麗
摘 要:文章通過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規劃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其解決方案,希望為今后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問題;措施
1 概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它直接關系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目前,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農田水利建設也在不斷加大,在此形勢下,我縣將水利建設規劃的重點主要放在了節水灌溉、建設大小型水利工程等方面。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既是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我縣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率,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現階段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面對目前水利建設的新形勢,就必須嚴格要求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質量,提高現代農業建設的大力發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實現農田建設的可持續利用。目前,我縣在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規劃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使得我縣農田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在農田水利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對此,加快新農村農田水利建設,解決目前高標準水利工程所面臨的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2 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全球氣溫不斷增高,嚴重影響了降水,降水分布極其不均勻,導致旱澇等一些災害不斷發生,給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因此,建設規劃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具有重大意義。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是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要求;(2)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3)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現實選擇;(4)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3 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規劃中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發展迅速,雖然政府加大農田水利改造和建設投入,也非常重視農田的水利設施的建設,但由于施工技術等因素的限制,農田水利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3.1 規劃管控滯后,推進合力亟待增強
保障施工效率和質量的前提就是要確保合理的規劃設計,而我縣目前農田水利建設的規劃水平現階段還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適用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法規不配套,管理工作阻力效大。長期以來,我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由國土、農業開發、水利、農業等部門分別編制規劃分頭組織實施,缺乏統一的指導性規劃和規范的建設標準,造成規劃布局各搞一配套,項目安排銜接困難,建設標準參差不齊,未能達到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同時,由于建設資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許多項目建設標準偏低,多數農田建設項目難以同步實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節水技術等措施,工程建設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3.2 建設重點失衡,實施方案亟待優化
多年來,一直把農田水利工程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重中之重,部分項目投資比例最高達80%以上,對田間道路建設統籌安排的相對較少,機耕道“窄、差、無”、農機“下地難”問題突出,部分機耕道建設設計不規范、標準不高,難以滿足大型化、專業化現代農機作業的需要。對土壤改良、科技服務、農民培訓等無形工程的實施重視不夠,制約了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整體效益的發揮,這也就造成了人力以及物力資源的浪費。
3.3 建后管理薄弱,管護機制亟待強化
在進行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規劃過程中,由于相關部門協調性差,以致一項水利改造在建設的過程中十分煩瑣和僵硬,所以在施工時有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此外,在工程修建以后,缺少監管機制,一般都是要靠農民日常進行維護的,因此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生活和生產的要求。
農田建設中“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田間工程設施產權不清晰,耕地質量監測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管護資金不落實等問題突出。有的項目竣工并移交后設備和設施損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修復;有的項目建成后沒有劃入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對已建成農田的用途和效益統計監測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施工人員大多數都由農民組成的,使得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所以工程質量就難以達到規定標準。
4 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4.1 科學管理,加強監督
質量監管工作是施工過程中的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進行農田水利施工的過程中,要完善管理機制,科學管理。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設立工程問責制,做到“建設一處,落實一處”的原則;其次,強化部門責任,建立協調機制,健全管理規章制度,統籌編制實施方案,規范組織項目實施,嚴格項目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建設質量;最后,從施工開始到結束,要建立完善的水法律法規體系,制定監管計劃、加強對原材料、中間產品和工程質量的管理,掌握監管內容和質量標準,加強配套建設的法律,使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運用法律手段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強化檢查督導、監測評價,完善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對完成的工程質量進行評估確保工程持久發揮效用。
4.2 加強農田水利技術力量,提高施工隊伍素質
深化工程建設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發揮長久效益。一方面,用好用活國家支持政策,強化地方配套資金籌措和支農涉農資金統籌力度,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充分發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作用。另一方面,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設的保證,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是完成高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視水利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強對基層的相關水利部門人員思想的教育,提高思想認識,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
4.3 提高施工規劃管理水平,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堅持規劃“一盤棋”,以永久基本農田為主、以糧食主產區為主、以商品糧基地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兼顧區域治理和圩區建設,統籌兼顧自然條件、農田分布和農產品基地建設需要,因地制宜確定農田連片規模,實行統一規劃設計、連片開發、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確保建一片成一片。應根據工程建設的審批規模,采取招標程序確定設計單位,中標設計單位必須從事水利工程的設計。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專業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做好施工準備工作;應根據農田水利工程的分布,特性、條件,提出了各種意見的工程設計與施工方案,專業人員在分析數據和工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可行性的科學高效合理的資源利用,編制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包括具體的管理目標和進度計劃等。
4.4 節約資源,保護生態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與生態化建設的有機協調。
5 結束語
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保證,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舉措。確保農田水利建設的質量,就必須規范工程的施工監督和管理制度,完善水利建設的政策體系。同時要加強工程項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紕漏,使工程項目能夠充分長效地發揮其效益。
參考文獻
[1]白美健,劉群昌,等,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2(23):12-16.
[2]王文浩,穆建新,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節水灌溉,2012(9):67-71
[3]趙琦,陳曙光,等.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做法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