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敏等
摘 要:文章以陜南十天高速的膨脹土滑坡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監測分析,結合野外鉆孔資料和滑坡剖面圖分析,采用鉆孔深部位移監測技術,研究膨脹土滑坡發育特點,其研究結果給滑坡災害防治以及滑坡穩定性評價與分析提供有效數據和科學依據,為陜南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潛在滑坡;深部位移監測;成因分析;穩定性評價
1 概述
十天高速公路西略段是連接我國中南與西北地區的便捷公路通道之一,沿線膨脹土分布廣泛,由于漢中地區雨水豐沛,強降雨天氣頻發,經常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然而由于膨脹土工程性質及影響因素復雜性,目前己有的理論與應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還遠不能滿足用于指導和解決高速公路養護中的實際工程問題的需求。基于此,文章采用深部位移監測法,結合野外鉆孔資料和滑坡剖面圖,通過對膨脹土滑坡體布置監測孔,監測滑面的變形深度、地表變形、深孔側向位移及滑坡周界的變形情況,相比較于傳統方法,該方法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滑坡體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變形滑動特征,監測數據能夠用于對滑坡變形特征進行較準確地定量分析,為潛在滑坡穩定性評價與滑坡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對類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 工程簡介
試驗點位于膨脹土邊坡位于秦嶺山脈南麓,海拔高度985.0~1193.0m,相對高差208m,地形坡度10°~38°,坡底較平緩,上部較陡,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在工程建設期間,施工單位將該邊坡建設為兩級臺階狀,一級平臺寬約15m,高程為1023m,其間有2個2~3m的小臺階;二級平臺寬30~50m,平臺高度1044~1050m。邊坡地層主要膨脹土,多呈可塑~硬塑狀。根據邊坡19個鉆孔資料。
3 滑坡體鉆孔深部位移監測分析
3.1 滑坡體深部位移監測
為查明潛在滑坡體變形情況,為下一步治理設計提供依據,對潛在滑坡體進行了深孔側向位移監測。深孔側向位移用來查明潛在滑坡體的變形深度及變形速率,在該試驗區滑坡體上共布設了16個監測孔。其中該邊坡淺層最大變形深度為9.5m,最小變形深度為5.5m,處于5~10m,與滑坡勘探剖面中淺層推測滑動面結果一致;深層最大變形深度為17.2m,最小變形深度為9m,處于5~20m,與滑坡勘探剖面中深層推測滑動面結果一致;路界范圍內水平變形速率為0.07~0.38mm/d,滑坡后緣的ZK3、ZK4鉆孔表現出變形加速的跡象。滑坡體深層位移變形加速的ZK3、ZK4鉆孔孔口位移、淺層滑面和深層滑面處隨時間變化曲線見圖1、圖2。
3.2 滑坡體穩定性分析
深層滑面埋深為17.2m,滑面位于地下水位之下,滑動變形明顯,累計變形量較大,達到16~19mm,變形速率較大,且變形處于加速階段;滑坡體中部滑面平均深度為12m,滑面位于地下水位之下,累計變形量達到6~10mm,變形速率雖未表現出加速狀態,但變形速率比較大;滑坡體前部滑動帶平均深度為9m,滑面位于地下水位之下,變形速率較小;滑坡體兩側滑面埋深較淺,且變形不明顯,目前滑坡體滑面尚未完全貫通,滑坡體前緣剪出口尚未形成。由于深層滑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滑帶土長期處于飽和狀態,坡體的穩定性主要受坡體后方坡體的影響。
綜合以上監測結果分析可知,坡體后方出現了變形加速的趨勢,整個潛在滑坡體尚處于擠壓變形狀態,屬推移式滑坡形式,后期應進一步加強監測。
4 結束語
文章以陜南地區高速膨脹土滑坡為基礎,開展了相關位移監測分析,研究了膨脹土滑坡變形及其穩定性,監測表明了潛在滑坡體后部變形明顯,累計變形量較大,處于加速變形階段;中部雖未表現出加速變形狀態,但變形速率比較大,前部變形速率較小,潛在滑動面尚未完全貫通,整體處于擠壓變形狀態,并結合當地雨季變化特點,在連續降雨或暴雨期間,應加強滑坡體變形監測,做好提前預防邊坡體可能發生的突變災害事故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吳禮舟,黃潤秋.膨脹土開挖邊坡吸力和飽和度的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5(8):970-973.
[2]王文生,謝永利,梁軍林.膨脹土路塹邊坡的破壞型式和穩定性[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0-24.
[3]潘宗俊,謝永利,楊曉華.膨脹土路塹邊坡活動帶深度及淺表層破壞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