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榮
摘 要: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習慣是教育的結果,也是養成教育的目的,能否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小學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是塑造一個心靈意識框架的基礎。許多事實證明,良好的品質要從小打好基礎。所以我把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首位。特別是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等等,都是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的習慣要扎實推進,不斷地抓反復,最重要是耐下心來做,不急不躁,相信總有一天學生會養成好習慣,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生有信心。最后在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資源,例如學生干部資源,學校大型活動,班級鼓勵等手段,推進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以小見大 行為習慣 積沙成塔 扎實推進 查漏補缺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c)-0145-02
培根說過一句話:“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如果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此可見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明確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小學生良好習慣是教育的結果,也是養成教育的目的,能否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小學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是塑造一個心靈意識框架的基礎。每個人的言談舉止都會反映這個人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也會反映這個人精神狀態和文化素養。許多事實證明,良好的品質要從小打好基礎。同理好多人的壞習慣也是從小學開始的。所以我把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首位。下面結合工作實踐,淺談自己是如何從小事做起,培養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
首先,自己要明確知道應該培養學生哪些好習慣,并告知學生知道;其次,要扎實推進,不斷地抓反復,最重要是耐下心來做,不急不躁,相信總有一天學生會養成好習慣,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生有信心。最后,在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資源,例如學生干部資源,學校大型活動,班級鼓勵等手段,推進習慣的養成。
1 培養學生走廊,樓梯右側通行的習慣
先讓學生想象一下好多學生在走廊里隨便走,而且不是一個方向,是相反方向,會出現什么現象?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說不明白,我就讓幾十個學生現場表演,結果學生得出結論了:有的時候會撞在一起、有的時候會發生擁擠、有的時候會——總之所有學生都互相影響,誰也走不好,更重要的是有時會非常危險,會有踩踏現象。這時再告訴學生右側行走的好處。最后讓剛才走過的學生又按右側通行重新走了一遍,并說出右側通行的好處。學生明白了道理后自然讓右側通行了。平時多表揚嚴格要求自己右側通行的學生,被表揚的學生會特別自豪,做的會更好。沒表揚的學生,會想我也要做到右側行走,因為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學生每天下課多次在走廊、樓梯行走,如此的反復,也就是扎實推進,相信這個習慣很快就會形成。
2 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習慣
文明禮貌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個人生存交往的基礎。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明白講文明懂禮貌的重要性,并能自覺使用文明用語,禮貌待人。要讓學生知道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先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碰到老師、長輩要主動問好,碰到同學要主動上前打招呼。走在路上如果遇到對面有拿東西,抱小孩,推小車等等的人,要主動讓路,讓他們先走。公交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要主動讓座。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不一定每個學生都知道怎么去做,但是他們喜歡模仿別人去做。老師表揚哪個學生做的好,其他學生馬上就學習,模仿老師表揚的這個孩子。所以我經常說:”誰誰見到老師,特別有禮貌的問老師好,真是有禮貌的孩子,我喜歡他(她)。”第二天就會有好多學生問老師好,甚至有的學生追著老師問好,這就有要告訴學生什么情況下問好。筆者平時喜歡和學生聊天,在聊天中教會學生去用文明語言,例如謝謝、請、對不起、不客氣等等文明用語,都是我在和學生聊天中經常用到的語言,時間長了自然就養成習慣了。總之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可以成功的,要持之以恒,時刻關注學生的言行,給以正確的引導和肯定。
3 培養學生的衛生習慣
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既保持了環境的整潔,又能提高學生抗疾病的能力,增強學生體質,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和學習。
首先注重學生給人衛生的培養。要求每個學生做到:面必凈,就是臉一定要洗干凈。頭必理,就是男孩要定期理發。衣必整,就是衣服一定要整潔。還要求學生餐前必須洗手。為了養成餐前洗手的習慣,我帶領學生觀看了《手上的細菌有多少》的錄像,讓學生明白不洗手就吃東西,對自己身體有多大的傷害。又親自教學生如何洗手,同時在班級放了三瓶洗手液,每天午餐前學生都排著對去洗手,看著每個學生人人真真的洗自己的小手,真的很欣慰。
4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辦事要講究效率,學習也是一樣。學生學習的主要時間在課堂上,而利用好課堂40 min就顯得尤其重要。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是提高學習效率、成績優異的必備條件。為了讓整個班級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爭先恐后,積極發言的良好氛圍,首先和學生一起研究怎樣聽課才是認真聽課,(1)上課眼睛盯著老師,以防走神。(2)適當聯想,但不是走神,而是老師講解內容的深化和廣化。(3)聽課一定要提出問題。(4)對于老師多次重復講的內容要耐心多聽幾次,溫故而知新。(5)時刻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盡管學生明白了聽課的方法,但是因為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教師要適當的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課,還要采取各種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識內容上來。
積極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是對新知識鞏固復習的一個過程,是檢查自己一天的知識是否掌握了的過程,也是一個預習第二天功課的過程,雖然一年級沒有書面作業,可為了讓孩子養成每天要完成作業的習慣,我每天都布置讀的作業,并且讓家長簽名,以便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并且及時檢查,查漏補缺。
養成正確書寫的習慣。現在的孩子也許是嬌生慣養,上課寫字時總喜歡趴在桌子上,盡管總是提醒,可還是堅持不了幾分鐘,于是我在開學初就強調寫字的“三個一”每節課嚴格把關,并分了小組進行比賽,定時對優勝小組進行頒獎,鼓勵好的帶動差的,現在學生的書寫習慣已經基本養成了。
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教師要注重扎實推進,不斷地抓反復,最重要是耐下心來做,要從小事做起,積沙成塔,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就是在不知不覺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參考文獻
[1] (蘇)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著.選集[M].蔡汀,王義,高祖晶,譯.科學出版社出版,2001.
[2] 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鄭端麗.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8):258-259.
[4] 何欣.有關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方法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