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娟 張小新
摘 要:以就業為導向,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為宗旨,以“提供優質職教、促進學生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助推社會進步”為辦學使命,優化專業建設方案,構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地方產業資源,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專業內涵建設為重點,踐行“廠中校”和“校中廠”數控專業人才培養之路,實現教學效果、社會效益雙豐收。
關鍵詞:數控技術 服務地方產業 人才培養模式 核心課程體系 實訓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c)-0201-02
職業院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在服務地方產業上,既體現地方經濟發展方向又 能滿足其專業發展需要,承擔起為地方企業培養人才的重任,為企業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該文以上饒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為例,探討職業院校專業的革新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出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開創促進地方經濟和自身專業發展的雙贏格局。
1 推進校企合作,構建“校企一體,項目驅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深入企業調研,以職業能力培養出發,依托地方行業企業,專業適應產業的專業建設思路,以地方產業人才需求為依據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找尋合適的典型企業合作,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校企一體,項目驅動”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企業的典型零件為依托,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完成教學任務;構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項目課程為主體,將專業分模塊分項目”的“教、學、做”一體化項目教學模式;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相互融合,實行“雙證書”制度;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和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精神培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分別與江西天長集團、江西省福事特液壓有限公司簽訂定向培養的合作協議,學校為企業量身定制培養人才,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企業真實產品為教學載體,開展項目教學。實現了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零距離配合,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零距離貼近,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接軌,從而解決職業教育面向市場,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真正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無縫接軌。
通過“訂單培養”教學模式,培養“畢業則就業”,勝任企業技術崗位的數控技術專業人才,解決學生就業和企業用工問題,實現校企“雙贏”, 對推進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和推廣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2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教學
充分發揮地方企業的優勢,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引企入校,構建“校中廠”,開展以企業典型產品為依托,實施“任務驅動、項目教學”課程教學;另一方面,依托“校內數控實訓基地”,主動融入地方產業鏈,承擔企業零件外協生產,營造真實的實訓環境,真實的職業崗位氛圍,以完善“教、學、做、考”四位一體的實訓室,實現校內實訓基地的專業技能培訓與校外實訓基地的頂崗實習相互銜接。
另一方面,完善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長效合作機制。上饒職業技術學院自2008年起,分別與江西新鑫股份有限公司、上饒客車廠等10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學校為企業提供新員工培訓、產品工藝改進及新產品設計與開發等技術支持,企業為學校提供學生實訓基地、實習崗位及師傅帶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學,確保100%的學生頂崗實習半年以上。有條件的合作企業建設為“廠中校”,讓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管理,使學生在真實企業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感受職業文化,培養職業意識,強化職業道德及職業精神培養,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過渡。拓寬了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形成了較完整的校外實訓實習體系,為專業實踐性教學提供了有力保證。
3 轉變教學模式
通過構建基于數控加工過程新的課程體系,融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和崗位 要求,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以企業的典型零件為依據,將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通過教學與加工工藝流程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實際應用能力;不定期邀請企業專家給學生開設講座;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庫;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實現崗位和相應的崗位技能證書的融通,核心崗位的考核和職業技能證書的融合,崗位能力的考核就是職業證書的獲取,從而實現畢業學生的雙證書制度。將職業素養考核(團隊協作、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融入到課程考核中,通過參與技術服務、輪崗實訓和技能競賽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
4 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教師是教學改革實施和教學效果實現的保證,按照“師德與業務并重、學歷與能力并舉、培養與引進并行”的思路,可以采用引進、培養、聘用相結合的模式,建成一支結構合理、高水平高技能的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增聘專業帶頭人1~2 人,形成“學院+企業”雙專業帶頭人結構。通過選派教師出國研修、國內進修、下廠鍛煉、聘請專家講座、開展校企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建設工作,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5 建設職業技能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成立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行業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任務分析小組,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研和深度訪談,構建以機械制造與加工能力、機械識圖與CAD繪圖能力、數控車編程與操作能力、數控銑編程與操作能力、數控設備維護與維修能力等崗位技能為核心的任務驅動、項目引導課程體系。參照職業資格標準,根據企業職業崗位的要求,分析工作崗位任務,把典型工作任務分解為若干個行動領域,以項目為依托、典型零件為載體設計課程內容,同時加大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教學手段與評價體系,完善校企合作課程及教材建設,有條件的按精品課程建設的標準建設成校級、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達到資源共享。
6 實施第三方評價
健全和完善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其家長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形成學校、企業、學生及其家長四方質量監控體系、規范質量監控制度,基本實現四方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學生及家長對教學滿意率達85%為合格、95%以上為優秀;企業社會參與評教滿意度應達80%以上。專業教師可以利用暑假走訪部分畢業生及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畢業后至少五年的發展軌跡進行持續追蹤,通過座談和問卷的方式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所學知識的滿意度、畢業生對學校的滿意度、專業對口情況、初次就業薪酬、創業成效等狀況。這些數據可以為專業設置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提供客觀依據,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動態監測與改進。
7 結語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是一項漫長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以“提供優質職教、促進學生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助推社會進步”為辦學使命,以“培養明理敬業、自強不息、適應變化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型應用人才”為發展愿景,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就業品位、提高專業競爭力上來。數控技術專業建設方案從地方經濟發展的視角出發,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結合行業企業崗位需求,朝著動手能力技能化、專業能力崗位化、職業能力通用化等方面發展,踐行“校中廠”和“廠中校”專業人才培養之路,形成專業教學的優勢和特色,對推進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和推廣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蔡繼樂,賴紅英.政府政策扶持破解職教發展難題[N].中國教育報,2009-12-19.
[2] 張福榮.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職數控技術專業建設研究與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2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