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因南海問題將中美關系置于風口浪尖,甚至引發中美之間新一輪的較量?其真正意圖是逼停中國的島礁建設、為盟國打氣撐腰?
美國的焦點:
如何防范來自中國的挑戰
美國對中國南海島礁建設的關注始于2014年下半年,不過當時還是躲在幕后。2015年初,美國加大了批評中國的力度與頻率,掀起了繼指責中國斷續線主張后干涉南海事務的第二波高潮。其主要特點包括:第一,軍隊、政要、智庫、媒體均高度重視島礁建設問題,紛紛發聲;第二,各界觀點一致,對中國持批評立場,并認為美國必須相應地“有所作為”;第三,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炒作中國的島礁建設,不斷對中國施加壓力。
南海諸島的建設并非什么新鮮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地區多年前就已付諸行動,中國其實是“后來者”。這一點不單美國總統奧巴馬坦然承認,美國星球公司最新發布的航拍照片也清晰地顯示出越南修建鴻庥島的變化。連菲律賓學者都承認,該國政府采取的各種加強島礁建設的手段使南海爭議復雜化,并違反了聯合國和東盟倡導的各方“自我克制”。
那么,中國的行為何以引起巨大反應?原因在于,美國認為,中國的島礁建設完全不同于其他南海爭議國家。一是建設規模遠遠超出周邊國家,完全改變了原有島礁的面積、結構和物理屬性,逆轉了相關各方在南海的實力對比態勢。二是中國GDP總量大,軍費支出高漲且缺乏透明度。三是中國戰略意圖不明,至今沒有明確南海斷續線的性質。因此,美國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島礁建設勢必將對地區安全構成重大挑戰。
顯然,美國很清楚,它無法逼停中國的島礁建設,因此,它真正的目的是防止中國在完成島礁建設后,依靠實力改變南海海域的安全規則與秩序。故而它不斷加大威懾的力度,例如一改過去“默默無聞”地對南海島礁進行艦機抵近偵查的做法,高調叫囂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以內,以期讓中國清楚地意識到美國的安全關切和戰略意圖,放棄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嘗試。
除了以直接的軍事行動威懾之外,美國國會、軍方、智庫等為奧巴馬政府開出的“良方”還包括:運用政治、經濟等多重手段,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聯合盟友、伙伴關系等反擊中國的行為,例如重點通過完成《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談判,削弱中國對亞太地區貿易伙伴的影響。以生態環境議題為突破口,鼓動南海相關國家持續向中國施壓,使中國陷入道德“窘境”。敦促中國盡快簽署《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等等。
中國較量的重點:
島礁完建后的謀篇布局
對于中國,南海島礁建設是一種補償性的行為,合法、合情、合理。國際社會的各種批評聲音也在中國意料之內。從2014年開始,以國防部和外交部為主,中國不斷對外闡述在建島礁的功能設計和主要用途,從最初強調改善駐島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到逐步承認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迄今最為全面和詳細的表述是2015年4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答記者問。
華春瑩的回答至少具有三點新意。第一,南沙島礁的擴建被賦予了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承擔諸如海上搜尋與救助、防災減災、海洋科研、氣象觀察、環境保護、航行安全、漁業生產服務等職能。第二,強調建設完成后的島礁及其設施具有對外開放性,可以為周邊國家以及航行于南海的各國船只提供必要的服務。第三,強調島礁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設計。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這樣的表態已經具有相當的誠意和透明度。但奧巴馬以及美國國務院在隨后的發言中,并未停止批評中國,仍然指責中國島礁建設違反了國際規則,試圖利用“塊頭和肌肉”以大欺小。
無論美國的態度如何,南海島礁建設都是中國的既定目標,絕不會半途而廢。在頂住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的同時,對于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做好島礁建設完工后的謀篇布局,諸如如何實現島礁的功能開放,如何堅持雙軌思路并妥善處理與東盟的關系。在相當程度上,與東盟關系處理得越好,中國處理中美關系所掌握的主動權就越多。這是解決南海問題的關鍵。
那么,東盟對中國在南海島礁建設又持何種立場?2015年4月,東盟峰會發表的主席聲明可以說是東盟集體立場的表達。《聲明》用較長的篇幅以及多段落直接批評島礁建設的現狀,并表示嚴重關切,矛頭直指中國。但東盟的立場仍然具有一定的克制性,在談及島礁建設問題時,并沒有單獨對中國指名道姓,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東盟與中國的關系,為雙方留有相當的對話空間。
顯然,東盟的南海立場日趨統一和強硬,尤其值得中國關注的是,第一,東盟對島礁建設的批評具有相當一致性。第二,隨著東盟共同體在2015年底建成,東盟的組織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未來,中國如何應對一個更加團結和統一的東盟值得深思。第三,“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究竟會減少中國解決南海問題的阻力,還是東盟會因為島礁之爭,而抵制“一帶一路”的推進,這些都是需要中國認真研判和應對的。
南海問題解決之道:
中美博弈還是雙軌思路
中國的島礁建設顯然不是針對美國的,但是,美國的挑釁迫使中國承受來自國內與國際的雙重壓力,必須有所應對。故而,一場中美較量在所難免,不過,雙方是否會從唇槍舌劍轉戰到海上“你追我趕”,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而一旦美國的艦機進入中國在建南海島礁的12海里以內,無疑會加大中美雙方擦槍走火意外的發生。
但是,在解決南海問題的過程中,中美博弈并不能取代中國與東盟的互動。在管控中美危機的同時,中國仍然應該將外交重點放在處理與東盟的關系上,盡管南海局勢的混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攪局。
顯然,目前中國以島礁建設為重中之重,這是一個無需再論的問題。但中國外交的謀劃重點是在完成島礁建設后如何妥善處理南海問題。
第一,為了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如何平衡維護南海國家權益與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雙重目標?這兩個目標是否可以齊頭并進,還是有優先順序的排列?關于這一點,從2013年底開始,中國學術界已經開始有更多的聲音強調,南海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與之前的核心利益說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當然,最終如何實現維權與維穩,如何確定南海戰略,更多是一個戰略意志和政治問題。如果能對這一問題形成共識,那么,在完成島礁建設后,中國應該堅持雙軌思路,加強與東盟的對話和協商,從而修補中國—東盟的政治與安全互信,以及為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圍。
第二,島礁民用設施的對外開放及其相關國際合作是證明中國實力增強有助于地區和平的最好佐證,因此,中國應該盡早細化關于島礁用途、功能等設計規劃,確定哪些島礁的民用設施可以開放、對哪些國家開放、如何履行承諾的國際義務,等等。
第三,嘗試以單邊行動促進多邊合作。無論是981鉆井平臺在南海的油氣勘探,還是島礁建設,中國都可以在堅持主權屬我的原則下,通過單邊開放促進共同開發與地區合作。
第四,處理南海問題目前的幾大核心議題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高效的部門協調。
最后,如何以創造性思維化解沖突,維護穩定。堅持底線思維的同時,可以將《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精神運用到地區安全對話中,做出更進一步的安全承諾,最終推動中國與東盟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現地區穩定和互利共贏。
軍事危機的管控,領土領海的雙邊談判,維護地區穩定的條約簽署,以及共同開發的模式選擇等,都是充實、改善、建立安全規則、機制和秩序的途徑選擇。故而,南海問題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中國能夠妥善處理好南海爭端的主要核心議題,打開新的亞太地區安全局面也未嘗不可。
(水云間薦自《世界知識》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