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yè)滋生碩鼠甚至是“老虎”,已經不是什么新聞。十八大以來,僅“老虎級”國企高管便有7人“落馬”,映射出國企腐敗的嚴重性。但隨著反腐的升級,國企老板或再難任性妄為。
“有錢、任性”——輿論常借用網絡流行語來形容一些利用公款紙醉金迷的國企,從戲謔和調侃中不難看出民眾對國企腐敗的深惡痛絕之情。
2014年至今,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紀律審查欄目至少公布了115名國企高管涉嫌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的信息。
據了解,4月29日至5月8日,2014年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情況陸續(xù)向社會公布,本輪被巡視的8家央企皆針對“利益輸送”、“靠啥吃啥”和國資流失等問題進行了整改。而今,以央企為巡視對象的2015年中央第一輪巡視已經全部結束,第二輪巡視也即將拉開帷幕。
碩鼠和“老虎”:
在有油水的地方滋生
4月13日,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黨委副書記蔣潔敏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一案,在湖北省漢江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受審。曾為中石油“掌門人”的蔣潔敏,是十八大后首名“落馬”的中央委員。
國有企業(yè)滋生碩鼠甚至是“老虎”,已經不是什么新聞。蔣潔敏、王帥廷、宋林、孫兆學、徐建一、廖永遠、王天普,十八大以來,僅“老虎級”國企高管便有7人“落馬”,映射出國企腐敗的嚴重性。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國有企業(yè)之所以成為腐敗高發(fā)多發(fā)領域,與國企所處的特殊政治地位和所擁有的資源優(yōu)勢是相關的。國企腐敗的背后往往潛藏著權力與資源的交換,國企管理者往往憑借其壟斷地位,“靠山吃山”、“坐吃山空”,利用國有資源換取個人不正當利益。
據了解,在115名“落馬”國企高管中,董事長、總經理等企業(yè)一把手共有65人,如廣東電網公司原總經理吳周春、上海市電力公司原總經理馮軍、青島飲料集團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劉紅梅等,占比約56.5%。一把手之外,一汽集團原副總經理安德武、四川省投資集團公司副董事長趙德勝等企業(yè)副職,成為因腐敗“落馬”的第二大群體。115名“落馬”國企高管中,副董事長、副總經理等副職共有39人,占比近33.9%。因此,專家認為,從類型上看,能源、建設投資、機械與制造、電信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型企業(yè)是國企腐敗高發(fā)區(qū),董事長、總經理等一把手是國企腐敗分子中的“大多數”。
此外,身居要職或“肥缺”的關鍵崗位負責人,也是腐敗高危人群。據統(tǒng)計,115名“落馬”國企高管中,總經濟師、總會計師、運行總監(jiān)等關鍵崗位負責人共有11人,約占9.6%。《2014中國企業(yè)家犯罪報告》顯示:在109例國有企業(yè)家犯罪案件中,有104例案件的案發(fā)環(huán)節(jié)明確。其分布情況為:財務管理過程18例,工程承攬過程12例,物資采購過程10例,產品生產過程和貿易過程均為5例,薪資管理過程2例,公司設立變更過程、融資過程、人事變動過程各為1例,其他日常經營過程49例。
專家表示,財務管理、業(yè)務承攬、物資采購等環(huán)節(jié),資金密集度高、與企業(yè)外部關聯度大、誘導因素多,加上民主決策、監(jiān)督管理機制不完善,因而容易滋生腐敗,是國企廉潔經營的主要風險點。
老板和身邊人:
轉移“洗白”貪腐所得
截至5月8日,2014年中央巡視組第三輪專項巡視整改情況已向社會公布完畢。從其中8家央企的“整改清單”看,非法利益輸送問題成為這一輪治理整頓的重點。此前,在巡視組反饋巡視情況的8家國企中,中國石化、中國聯通、中船集團、東風汽車、中國海運、南方航空、華電集團7家企業(yè)均在巡視反饋或整改通報中,被提及領導人員及其親屬違規(guī)經商辦企業(yè)。目前,國企領導親屬違規(guī)經商辦企業(yè),已被納入國資委今年專項治理范疇。
記者調查發(fā)現,一些國企領導采取委托代理、合作經營等方式,將國企盈利業(yè)務安排配偶、子女等親屬開辦的企業(yè)經營,巨額國有資產收益被蠶食。此外,還有國企領導干脆直接安排親屬開辦企業(yè),用于轉移甚至“洗白”其貪腐所得。
據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披露,云南錫業(yè)集團原董事長雷毅因受賄2000多萬元被判死緩,他曾多次安排其弟雷斌采用辦公司、投資股權、購買房產等方式轉移贓款。2009年,雷毅指使其弟到深圳收取一筆50萬元的賄賂款,直接用于在深圳注冊成立一家貿易公司。一些在境外受賄的外幣,雷毅則以辦公司名義將賄款存于境外賬戶。
中辦國辦2009年7月印發(fā)的《國有企業(yè)領導人員廉潔從業(yè)若干規(guī)定》中,明確提出企業(yè)領導人員不得將國有資產委托、租賃、承包給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關系人經營,不得利用職權為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關系人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等系列禁令,并要求國企領導應按年度報告配偶、子女從業(yè)情況,并以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公開。中紀委及各地紀委也多次在對國有企業(yè)領導人廉潔自律的規(guī)定中對家屬和親友經商提出了禁令。
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存在將本單位的盈利業(yè)務交由自己親友經營等情形,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就會構成為親友非法牟利罪,可處拘役或最高至七年的有期徒刑。但是,治理國企領導違規(guī)經商的相關制度中,絕大多數都是采取黨紀政紀處理,刑法并未得到很好的執(zhí)行。
一些國企負責人把企業(yè)當“家業(yè)”,將分管領域當成私人領地,將國家資源和國民財富當成自己的私產,利用職權靠山吃山、吃里扒外、損公肥私。往往查出一人端出一窩,一棵“爛樹”寄生多條“蛀蟲”。對于以上現象,西安交通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所長李景平教授指出,國企腐敗蔓延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行政權力過度干預和資源壟斷是主因。
然而,國企“任性老板”的“任性”非一日養(yǎng)成,有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養(yǎng)虎為患的發(fā)展過程。當前國企管理體制和國企管理層整體素質是相關的,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yè)呈現“堡壘化”,國企管理者的權力得不到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任性老板”與“任性制度”是相關聯的,如果制度沒有執(zhí)行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國企管理者能夠隨意超越法律界限,那么任何制度設計都會流于形式,無法形成監(jiān)督合力。另外,“任性老板”往往是私營老板圍獵的對象,他們一旦把握不住交友圈和生活圈,就會被人所俘獲,成為腐敗的犧牲品。
權力結構和選人用人機制:
成為改革的關鍵
防止央企、國企腐敗,關鍵是權力是否科學分解,以及對執(zhí)行權有無到位的、及時的、有效的監(jiān)督,如果有相應的監(jiān)督,體量再大也不怕,反之,即使體量小也照樣會出現腐敗問題。
但除了對國企管理者的權力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改革權力結構與選人用人機制也是防腐敗的關鍵因素。
不少央企腐敗案件都是一把手涉案,甚至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腐敗。在中央專項巡視的“整改清單”上,選人用人方面存在問題的表述出現頻率很高。應該怎么解決選人用人制度的問題?
著名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認為:在這種高度集權的權力結構下,如果一把手不腐敗,就很難會有系統(tǒng)性腐敗,更難有塌方式腐敗。所以要改革央企的權力結構,按照現代企業(yè)法人治理結構來改革。董事會只管決策,主要代表國家的利益;總經理和經理層,要靠市場化的選擇,而不是靠等級授職的選人用人體制來解決。
具體怎么改?黨委可以和董事會合并,主要代表國家利益;總經理可以和公司行政合并,主要代表經理層的利益;監(jiān)事會可以和紀委、職代會、工會合并,主要代表職工的利益。三個不同利益代表的合并、博弈和平衡過程中,就能讓央企、國企不僅能夠做大,而且能夠做強,關鍵是能夠做好,央企、國企的主體,就能夠由虛位變成實位。
(《中國經濟周刊》、《檢察日報》20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