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一鞭,挪一步”,在被舉報并遭到國家發改委調查之后,山東省交通廳不久前終于發文明確,全面放開“兩客一危”車輛衛星監控平臺市場和衛星定位終端市場。事實上,類似山東交通部門濫用行政權干預市場競爭的做法,在當前并不鮮見。
行政強制為誰負責
據山東省交通廳通報,全面放開省內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控市場,不再強制統一調試進入該省市場的車載衛星定位終端,廢止現行“終端價格(含安裝費)不得高于交通運輸部北斗示范工程招標中標價格”的規定,由經營者自行確定車載衛星定位終端價格及安裝費。
此前,山東省交通廳因為涉嫌濫用行政權被舉報。國家發改委發函通報,要求其徹底廢除不合理規定。最終,山東省交通廳不得不再次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向社會公開通報。
交通運管部門濫用行政權的做法,山東并非第一家。有些地方交管部門“指定公司”、“強制統一”的背后,往往被挖出利益輸送、權力尋租的黑幕。安徽省淮南市運管處腐敗窩案就是一起典型案例。
據檢察機關查明,淮南市公路運輸管理處原處長葛懷虎利用監管權力,把營運車輛檢測業務指定給淮田公司檢測,沒經淮田公司檢測的營運車輛,年檢時將不予年檢。而淮田公司先后行賄運管處600多萬元,葛懷虎個人先后從淮田公司索要現金80多萬元。
另外,葛懷虎利用上級要求“兩客一危”車輛需強制安裝GPS定位系統的規定,通過運作,將安裝服務公司法人代表換成運管處利益相關人員,以“捆綁收費”的方式,要求當地車主年審必須先交GPS服務費。經查明,葛懷虎累計獲取服務費600余萬元。
從“指定”到“推薦”
從事物流業10年的國威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唯告訴記者,監管部門利用執法權,與指定的檢測公司進行利益輸送,嚴重加劇了物流企業的成本負擔。
張唯舉例,交管部門指定某個檢測公司承接車輛檢測,當地所有貨運車輛就必須到這家公司檢測,否則就無法通過審核;安裝貨車專用行駛記錄儀,自己從市場買的產品,功能全部符合要求,七八百元就能買一個,但有關部門指定的,價格高達兩三千元,僅此一項企業的成本開支就可能翻一番;有些省市車輛違章代辦也形成了利益鏈條,剛開始不信,但后來自己去辦辦不了,通過黃牛則能快速搞定。
目前,隨著政府權力逐漸規范,赤裸裸的強制指定的做法已明顯減少,但有些地方和部門“下有對策”,改頭換面變成了“推薦”的方式。天津一家物流公司負責人舉例,監管部門規定物流企業需要某項檢測才能通過審核,如今雖不再強行指定某個檢測場,但監管部門改為“推薦”,物流企業仍然得選擇“推薦”的檢測場。“雖然要多花些錢,但能盡快把事情辦好。”
最近,記者跟隨一輛待檢驗貨車,暗訪了車檢全過程。待檢車進入檢測場后,檢測場給出的檢測結果顯示:該貨車前軸、一軸不合格。車主被要求按每項15元的價格繳納調修費。隨后,車主把車輛開到檢測場院內的維修廠。記者跟隨查看,除了聽到發動機轟鳴了幾下,并沒有看到汽修工人對該車進行任何維修。全部調修過程僅20秒許,維修廠便開具了“合格”證明。隨后,車主將證明送到檢測場營業大廳總檢窗口,順利取得二級維護合格證明。
隨后,記者連續觀察了三四輛初檢不合格的車輛,都是在未經任何維修改動情況下獲得了合格證明。一位物流公司負責人說,“推薦”的檢測場很多都是走走過場,“拿錢買個證而已”,實際上,物流公司還得將“檢測合格”的貨車開到其他汽車修理廠重新進行實實在在的維修保養。
靠什么才能“放權割肉”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尚重生認為,以行政壟斷造成經濟壟斷從而推廣或者限制某種產品的行為,原因在于審批、許可、準入和檢測等權力都在政府手上,缺乏成熟的第三方機構參與市場秩序的維護。山東、安徽等地的這些案例,體現了簡政放權的復雜性。
安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常偉分析,由于很多行業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很難分清到底是出于安全監管的需要,還是部門利益暗中作祟,因此,在現實中,兩者往往是兼而有之,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無法徹底分離,準確把握其邊界極為困難。
正因如此,行政權力運行必須公開透明,讓社會、企業、媒體等多方面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監督權,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暗箱操作的機會。
專家呼吁,要培育獨立的、有公信力的社會組織,將一部分權力從政府手中解放出來。
當前,我國社團的登記、運行、監管等方面的規章制度還不完善,首先應當完善對第三方機構管理的相關法規。同時,還應強化行政立法,將政府權力納入法治軌道,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
(《半月談》2015.6.9 程士華、陳灝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