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張充和與故國相隔足夠遙遠,她的人生懸于海外,卻意外地保留了她沉迷已久的中國式的詩意生活。
2015年6月17日下午,張充和在美國逝世,享年102歲。張充和是“合肥四姐妹”中年紀最輕的一位。1949年,張家姐妹中的兆和與允和留在了大陸,元和夫婦去了臺灣,充和嫁給了當時在北大西語系執教的德裔猶太人傅漢思,去了美國。
詩意生活
1921年初的冬天,張充和的父親張武齡做出決定,請來一位專業人士給他的女兒們教昆曲。張充和的姐姐張允和把這段早年往事記錄了下來:“那天是除夕……他(父親張武齡)說,如果我們不玩骨牌、趕老羊等,就可以跟老師學昆曲,等到可以上臺唱戲了,就給我們做漂亮衣服。過了兩天,他就為我們請來了老師,從此每星期我們都在爸爸書房里學唱昆曲?!睆埼潺g的決定讓這個家庭與昆曲結緣。
張家祖籍安徽合肥,張充和的曾祖父張樹聲曾是淮軍將領,后來官至兩廣總督、通商事務大臣。
1912年,張武齡舉家離開合肥,遷往上海。他希望置身于時代大潮之中,而不是僅僅做個旁觀者。1913年,張充和的出生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歡樂,她頭上已經有3個姐姐:元和、允和、兆和。張家需要的是一個男孩。
張武齡在蘇州辦樂益女中,推行新式教育。但張充和出生后便被送回安徽接受傳統教育,在吳昌碩弟子朱謨欽指導下學習古文和書法,直至16歲,才重返蘇州。
1934年,張充和以數學零分、國文滿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彼時北大文科多鴻儒,諸如胡適、錢穆、聞一多、俞平伯等。但靜心于學問的學生不多。
張充和回憶:“有好多我不了解的活動,像政治集會、共產黨讀書會等?!彼敢鈱r間花在戲曲上。北大旁邊的清華,有位專業昆曲老師開課,她經常前往聆聽。
在張家,對昆曲投入最深的是大姐張元和,她嫁給了風靡上海灘的昆曲演員顧傳玠。
1935年,患上肺結核的張充和在張元和的陪同下,從北平回到蘇州。受大姐影響,張充和瘋狂地迷戀上了昆曲。當然,她興趣廣泛,昆曲只是其中之一。1936年,《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儲安平赴英國考察留學,張充和接任副刊編輯,她的一些小說和散文在此期間發表。
抗戰爆發后,張充和曾在陪都重慶任職于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1940年,她在重慶主演的昆曲《游園驚夢》轟動一時。
在重慶,她結識了沈尹默,向其請教書法。每隔一段時間,她會坐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或是送煤油的大卡車,去往位于歌樂山的沈尹默家中求教。
書法之外,她還向沈尹默學習詩詞,隨后寫出了一些極好的作品,留下了“描就春痕無著處,最憐泡影身家”等許多佳句。
她喜歡與“懸”有關的藝術形式。書法家寫字時需輕懸手腕,掌虛指實。昆曲同樣如此。她覺得,舞臺上最難的,在于將沒有演出來的東西展露無遺。好比制造戲劇張力不必通過煽情對話,含蓄才是要義。
1949年后,張充和與故國相隔足夠遙遠,她的人生懸于海外,卻意外地保留了她沉迷已久的中國式的詩意生活。
當代“文姬”
張充和的3個姐夫都很有名,他們分別是顧傳玠、周有光和沈從文,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巔峰人物。
三個姐夫中,張充和與沈從文的走動最多,沈從文即是她與先生傅漢思的媒人,也為她引來過“爛桃花”,像是他的好友、癡情的詩人卞之琳。
卞之琳對張充和的癡情世人皆知?!澳阏驹跇蛏峡达L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充和便是卞之琳一生的“斷章”。
而張充和活潑開朗的性情與沉靜內斂的卞之琳自然有很大不同,當時的張充和,一則因為自己的審美觀點傾向于古典,她覺得卞之琳寫的新詩沒有嚼頭,心靈上難以引起共鳴。二則覺得卞之琳太嫩了一點,“缺乏深度”,“不夠深沉”。社會閱歷不夠,使得卞之琳的人,顯得“有點愛賣弄”。末了,張充和輕輕一笑跟二姐張允和說:“他的外表——包括眼鏡在內——都有些裝腔作勢?!比绱耍逯张c張充和的交往中,從一開始就有了紅花有意、逝水東流的缺憾。
抗戰爆發后,從成都到延安又到重慶,卞之琳的追隨始終無法打動芳心。1947年傅漢思徹底將張充和從卞之琳身邊帶走了,從此中國美國,天各一方。
張充和1948年結婚時已經35歲——這個年齡在當時中國適婚女性中已經大到不可理喻。
“她喜歡保持單身女性的身份,有機動性,自由自在,不必在意社會對已婚女性的期待。她母親和姐姐們在這個年紀的煩惱,她統統沒有:沒有黏附她的‘小附件,沒有‘主婦的煩惱;日常生活中也沒有那么多繁瑣平庸的東西。充和不怕獨處——她童年時就已經習慣于此了。她也不覺得非要結婚不可,社會壓力對她沒有什么作用?!边@是歷史學家金安平的理解。
在重慶的時候,章士釗曾向張充和贈詩一首,將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誰氏,十八胡笳只自憐?!边@令張充和很不高興,她并不喜歡將自己與文姬相比。多年后,她回憶起章士釗預言般的詩句,自嘲道:他說對了,我是嫁給了胡人。
在這段姻緣中,沈從文與兆和仍舊扮演牽紅線的角色,而這一次,三姐終于將小妹托付給了一個可靠之人。傅漢斯是德裔美國人,出身于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家庭,他精通德、法、英、意大利文學。
張充和對他的愛,最初或許更是崇拜。張充和拒絕了太多追求者,在她的回憶中,可以看到他們都有著類似的特點,沉默、木訥,有著中國文人慣有的靦腆,可是她卻全然不喜歡那樣拖泥帶水的愛情。她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是缺席的,這使得她無法適應陰柔的“欲說還休”的情感表達方式,而傅漢思那種西方式的直接與熱情,最終打動了她的心。
定居美國的半個多世紀里,傅漢思成長為有名的漢學家,張充和則在耶魯傳授著中國書法和昆曲。他們在住宅后面開辟了一片小園地,晚年的她很少離開這里,平和地度完了余生。
游藝海外
1949年,太多人在未知的命運之門前,不知所措。她的老師沈尹默留在上海,賣字為生。十幾年后,沈尹默在“文革”中撕毀了自己所有的作品與收藏的碑帖和明清卷軸,這些碎片被浸于水中,直至化為紙漿。
張充和在1949年還無法預料此后30年中國的走向。她隱隱覺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在未來的中國缺少夢想的空間。“應該讓那些‘彈性大,適應力強的人去接受社會主義革命。”她知道,如果留在大陸,她將不得不中止喜歡的工作。
1949年1月,上海,張充和登上戈頓將軍號客輪,遠赴美國,隨身攜帶的是幾件換洗衣物,一方古硯,一盒古墨和幾枝毛筆。
1949年至1959年,傅漢思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張充和在該校東亞圖書館工作。1959年,傅漢思在斯坦福大學任中國文學助教,兩年后被耶魯大學東亞系聘為教授,張充和也轉至耶魯大學美術學院講授中國書法,直至1985年退休。她曾長期擔任美國昆曲學會顧問,組織演出,推廣中國戲曲。
著名學者余英時說過,中國傳統的“精英文化”是在“士”的手上創造和發展出來的,在藝術方面,集中地體現在詩、書、畫三種形式之中。
余英時曾與張充和在1977年到1987年之間,做了10年的耶魯大學同事。在他的記憶中,張充和在耶魯藝術學院傳授書法,深得師生敬愛。80年代初,張充和感到勞累,談到退休的話題。余英時還寫了一首詩勸阻她:“充老如何說退休,無窮歲月足優游。霜崖不見秋明遠,藝苑爭看第一流?!?/p>
“霜崖”、“秋明”分別指昆曲宗師吳梅和書法大家沈尹默。
2006年,米米·蓋茨(比爾·蓋茨的繼母)在外地給張充和舉辦過一次規模很大的展覽,動用了私人飛機來接她,并給她預備了一個木頭質地的大容器,囑她盡量把自己的書法和其他作品都往里面裝,跟著飛機走。
2008年,張充和被發現罹患癌癥。她說:“沒有關系了,一個人要死總是要有個原因的。”但后來癌癥很快就痊愈了。
但這回,在這白茫茫的大地上,一個遠去的時代正緩緩收攏起最后一片優雅高貴的羽毛。
(《三聯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