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熱劇可以帶動全民性話題,這種反響,早年可是小說和電影的專利,現在呢,文藝作品里恐怕只有電視劇,還能與受眾保持著這種熱烈的關系。
電視劇在影視圈的身份一直有些“尷尬”。一方面它是娛樂工業的重鎮,另一方面,“電影高于電視劇”“電視劇明星身價遜色于電影明星”——這類認知中外皆然,即便是在娛樂業超級發達的美國,也依然存在。在美國,電視明星有可能會成長為電影明星,卻很少會像中國的大明星那么普遍地回頭去演電視劇。像艾爾·帕西諾當年演《美國天使》、凱文·史派西近年出演《紙牌屋》,都是極個別的例子,這跟周迅、孫紅雷、秦海璐、范冰冰、黃曉明演熱播劇還不太一樣。
影視界的內地特色在于:電影“身份”高于電視劇,雖說這一點中外沒有分別,藝人們也拼命地往大銀幕上努力。可真正養活一線藝人的基本上還是電視劇。畢竟電視劇的收入和曝光度來得更踏實些。一線演員誰如果玩清高,不接電視劇,那就離二線不遠了。
安徽衛視近年每到年底都要舉辦一臺“國劇盛典”,其觀賞性和影響力,對于普通觀眾來講都遠超業內形形色色的頒獎。為什么?因為內容跟每年的熱劇結合得緊密。“國劇”一詞過去是專門指京劇的,現在用來說電視劇了,足見其在人們生活中的位置。有的熱劇可以帶動全民性話題,這種反響,早年可是小說和電影的專利,現在呢,文藝作品里恐怕只有電視劇,還能與受眾保持著這種熱烈的關系。這也是當年《蝸居》,后來《甄嬛傳》《北平無戰事》,今年的《偽裝者》《瑯玡榜》《羋月傳》引發熱議的大背景。只要電視劇的“國劇”地位穩固,總會有一些劇名進入到自媒體時代的“指談”“網議”。原因嘛,要么是該劇好得出人意料,要么是該劇讓大家看了之后,大失所望。
比如《羋月傳》,播放以來一直爭議不絕。有觀眾說離史實太遠,有觀眾說服飾偏離了劇情所依附的時代,還有評論說主創的歷史意識和文化感,依然滯留在《甄嬛傳》所背靠的《紅樓夢》式的思維定式里,沒能意識到《羋月傳》劇情背后所應依托的,恰恰不應該是“紅樓思維”,而應該是“楚辭思維”……這些外界反饋都有它們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些囿于局部。《羋月傳》引發熱議的原因,固然有對該劇所背靠的文化與美學因素準備不足,更重要的還可能是,它是打算站在當初《甄嬛傳》的起點上,另起一座姊妹高樓的。可《甄嬛傳》畢竟已成過去,雖然它是近年重播率最高的歷史劇,卻不等于說它之后歷史劇沒有新高峰。
像《瑯玡榜》,就是其中之一。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拍攝者把優質國劇的參照物仍定在幾年前的《甄嬛傳》身上,觀眾卻已經把對《羋月傳》的期待值,水漲船高地安放到了超越《瑯玡榜》上。兩下形成反差,不滿自然產生。
當然,純虛構的《瑯玡榜》并不適合做未來歷史劇的唯一標高。這依然需要其他影視工作者放寬視野:《瑯玡榜》的成功軌跡,依然與《甄嬛傳》是同一類型的,都是把虛構的劇情往正劇和“真實”里拍。《羋月傳》的吃虧則在于,它本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卻因為遷就“女人心”,活活把正劇坯子拍成了“于正劇”。這是一個失策,和《武媚娘傳奇》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加之播出前把觀眾的期待吊足,此消彼長,觀眾的爭議自然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