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識背景場變化規律是提取、識別地震前兆的基礎,應用前兆觀測進行地震預測預報的關鍵是從時間序列上提取、識別與地震孕育過程有關的前兆異常。地電阻率觀測是研究地球介質電學性質的時空變化,是探測與地震孕育過程有關的地震前兆手段之一,因而對地震預報和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文章以西寧市地震監測工作為研究對象,以此來促進其地震監測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地震監測;發展狀況;觀測質量;提升措施
引言
地震監測是地震預報、防震減災的基礎和首要環節,大力發展地震監測事業,持續推進地震科技進步,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護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體現。奮力建設美麗和諧小康西寧,是西寧市全市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引領,進一步健全西寧轄區地震監測工作體系,切實提高西寧轄區地震監測服務于地震預報、防震減災、社會進步和公眾需求的能力。
1 西寧市地震監測的發展狀況
1.1 西寧地震監測的建設
西寧市地震監測事業一直在探索中前進,在實踐中發展,經過幾代地震工作者的艱苦努力,西寧市地震監測事業已初步建成并具有一定規模,其地震監測臺網的監測方法較為齊全,例如專業與群測,測震、前兆、宏觀觀測等等,與此同時,西寧市地震監測技術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并為西寧市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上世紀80年代末,西寧市地震監測工作在群測群防工作發展起來,但是其監測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底子薄、監測設備較為陳舊、監測技術水平低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切實提高地震監測工作水平,監測工作人員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加強監測體系建設,投入資金技術以加強臺網的正規化建設,逐步形成了多學科、多手段構成的我市地震監測臺網的基本格局,與此同時,西寧市測震地震臺網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自1998年后,西寧市先后完成了南山形變臺、城北區廿里鋪臺站、西寧湟中佐署水化臺站和湟中攔隆口地震背景場臺站的建設。建成了21個地震監測臺站(點),其中測震臺網中心1個、強震單臺3個、前兆臺站4個、宏觀觀測點13個,初步形成了集測震、前兆、宏觀為一體的地震監測網絡。建立了以中國地震局“十五”科技成果為基礎的測震分析、前兆分析、數據共享的工作平臺,持續做好地震速報、震情分析、數據交流等工作,目前我市現有的測震臺網(站、點)可監測西寧轄區及周邊200km范圍內發生的所有有感地震,15分鐘內可以完成地震速報,為政府應急響應決策提供服務。
1.2 西寧地震監測的發展
2013年由市地震局建設的攔隆口地電阻率背景場,是經相關專家反復考察選址后新建的一座前兆綜合觀測臺站,不僅是國家地震背景場探測地電單臺,也是我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中的重點項目之一,該臺站的建設與運行進一步優化了我市地震監測臺網的布局。攔隆口地電場的建成使用要強化科技支撐建設好臺站,結合臺站地質地貌和環境特點,充分利用中國地震局“十五”、“十一五”科研成果,爭取多學科、多手段的落實監測項目,進一步強化前兆監測工作;站在服務的角度上建設好臺站,不僅為地震監測做好服務,還將依托有利條件將臺站建設為縣區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為鄉鎮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做好服務,要與省地震局及各相關部門做好銜接,在監測項目的落實、科普基地的規劃、觀測隊伍的建設上籌謀好、落實好,在建設與發展中把攔隆口地震臺站建設成技術過硬、宣傳兼備的現代化監測臺站,湟中攔隆口地震臺站新增設地電阻率、地電場檢測儀器為西寧轄區200公里范圍內的地震監測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 提高觀測質量的有效措施
準確的地震預報,離不開地震前兆的觀測資料,要想提高地震前兆觀測資料的準確性,就必須要提高觀測技術水平。由于地震的發生時間、發生空間具有隨機性,地震監測工作具有長期連續性,這就對觀測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也對觀測工作環節提出了一定要求,觀測人員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2.1 持續提高地震監測能力
攔隆口地震背景場探測地電單臺,是按照“地震及前兆數字觀測技術規范”要求建設的,也是國家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青海的組成部分。目前,攔隆口地震背景場探測地電單臺采用的ZD8M地電祖率儀和ZD9A地電場儀是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制的新型地震預測設備,具有完成地電場數據的采集、模數轉換、物理量轉換、緩存處理等工作特點。ZD8M地電儀配合供電電源能自動定時進行三個測道的地電阻率的測量,具有準確度高、動態范圍大、抗干擾能力強、長期穩定性好的特點,而ZD9A-2B地電場儀基本觀測方法主要采用向地下供直流電建立穩定人工電場的方法來測量地球介質電性參數和地電場隨時間在地應力作用下巖石層的電阻率發生變化及地電場異常,按照EW:1600m、SN:1200m的電極級距布設ZD9A-2B觀測裝置,通過對每個測向同步測道觀測數據的相關分析判定觀測數據的穩定性、可靠性,獲得觀測方向的地電場強度變化。臺站的建成及運行對合理規劃西寧(市、縣)臺站和地震監測臺網,深化地震監測臺網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使西寧轄區地震監測臺網的數據共享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2 加強地震趨勢的分析研判
強化地震前兆監測,完善地震觀測系統。在綜合分析、處理的基礎上,注重對觀測資料的深入分析應用,創新和改進年度地震趨勢分析研究方法,大量的無震背景變化是識別、認證與地震孕震過程有關的前兆信息以及地震三要素預測預報的背景場干擾,需要不斷研究、總結和提煉地震前兆信息的時間、空間、強度規律和特征,做好地震趨勢和危險區跟蹤分析、重點震情研判。
3 加強臺站建設的發展思路
貫徹落實市政府辦公廳提出的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著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建設西寧轄區200km地震監測體系,切實提高我市的地震監測能力,為實現保持我市在地震預報領域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提供科技支撐。
3.1 建立健全地震監測網絡
在現有臺網基礎上,發展地震觀測,注重發揮地震監測臺網整體效能,進一步提高震情和災情的報送速度,全面提高震后早期地震趨勢的快速判斷能力,滿足地震預報、科學研究和防震減災需求。
3.2 強化地震監測工作的科學管理
加強對地震臺站、臺網選址、建設、運行等全過程的科學管理,建立與地震監測事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工作機制,滿足地震監測基礎設施和支撐條件建設、日常工作和事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健全地震監測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地震監測工作的正常進行,加強地震監測臺網和地震信息網絡建設,提升我市地震監測技術系統的科技含量;加強和拓展與省地震局在聯合開展地震監測方面的合作,逐步提高我市的地震監測水平。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震監測工作對于建設和諧社會、保障人民生活安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不斷引進先進的監測技術,結合西寧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此來提高我市的地震監測水平,促進地震監測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前掌握相關預警信息并采取預防措施,以此來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尹繼堯,徐平,吳培稚,等.GPS數據用于地震短臨預測的數據處理初步探索[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7(5):72-73.
[2]范士杰,劉焱雄,喬方利,等.沿海GPS業務觀測在海底地震監測中的應用[J].海洋科學進展,2014(1):88-89.
[3]吳云,孫建中,喬學軍,等.GPS在現今地殼運動與地震監測中的初步應用[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3(21):113-114.
[4]張拴宏,紀占勝.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在地面形變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1):41-42.
作者簡介:張長青(1964-),男,河南省伊川縣,畢業于青海省聯合職工大學,西寧市地震局辦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