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Foyle Hunwick

“爆肚馮”的第三代傳人,82歲的馮廣聚因病逝世了。北京著名老字號“爆肚馮”這一份兒最值得自豪的家族遺產留了下來。
“爆肚馮”據稱在160年前的清朝就已經存在。由馮立山開創,其最有名的小吃爆肚在當時曾作為御膳房的特供點帶入宮中。
然而,這些傳統小吃在中國快速變化中正面臨著消失的可能性。隨著馮廣聚們的去世,類似白水羊頭、爆肚這樣的北京小吃正在面臨著消失的可能。
馮廣聚出生的1932年,大柵欄商業興旺、老字號充斥。馮就出生在與同仁堂為鄰的門框胡同——這條擁擠的胡同被稱為北京小吃街,著名作家魯迅和巴金等本地人都是這里的常客。
“爆肚馮”和五家小吃共同組成了一個小吃店,被當時各界譽為“小六國飯店”。“豌豆黃宛”“奶酪魏”“豆腐腦白”都在其中。
但這里的熱鬧繁華在馮年輕時結束了。政府政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發生了變化,私營企業和集體小企業被禁,“爆肚馮”就在其中。這次改造使經濟蒙受了巨大損失,農民和商人成為工人,而傳下來的傳統技能也一代不如一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馮回到北京重開“爆肚馮”,做起他從十歲起就已經在做的傳統小吃。這帶動了一波老字號的回潮。由馮牽頭,若干已經倒閉的小吃店和點心鋪重振旗鼓,回歸市場。“年糕錢”“老腸陳”“茶湯李”“羊頭馬”和月盛齋等一系列小吃紛紛重開。
小吃店重開,商業上的成功讓馮廣聚百感交集。他曾多次表示,雖然北京小吃只是一個能養家糊口的手藝,但它們的保護和傳承比賺錢更重要。
但盡管馮廣聚教自己的孫子調料制作方法,堅持每天騎車去上班,卻無法阻擋快餐業對傳統小吃的擠壓。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的成功讓他感慨萬分,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老北京的薄脆會比不上薯條。
現在,馮廣聚去世,他的孫子希望憑借努力能將“爆肚馮”繼續開下去。但面對快餐行業的競爭,傳統小吃利潤低、缺少投資,而且隨著傳承人的陸續離場,老手藝不可阻擋地面臨著衰退。
老北京的小吃品種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消失著,目前能找到還在經營的老字號不足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