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

重啟電力體制改革12年后,國家發改委使用的說辭依然是“繼續深化對區域電網建設和適合我國國情的輸配體制研究”,讓一干行業內的小伙伴摸不清頭腦,說好的“調度獨立”“輸配分開”“電網拆分”呢,都在哪里?
在與市場化的對接中,試圖沖破國民經濟第一基礎產業的壟斷性壁壘,電力改革,叫囂的無疑是“bigger”,比情懷還賣錢。
異見
當然,這是有前車之鑒的。
早在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在完成《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電改“五號文”)設定的政企分開、廠網分開后,戛然止步。既定的后續路線——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等,也相應遲滯。
在有形和無形問題的重重阻礙下,電力改革成了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據相關人員透露,在等待《意見》通過深改小組會議通過時,“相比農村經濟改革、司法改革等議題,電改的熱議度并不高”。
新電改或許會再次陷入困局?
中國國電集團國電山東電力有限公司的黨組書記兼副總經理畢可利在一場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座談會上,評價2002年電改:“由于后續的配套改革沒有及時跟上,改革停滯不前所呈現和即將出現的問題已經顯現,電力企業尤其是發電企業又出現新的更加嚴重的困難,后來這種困難被突如其來的全國性的缺電形勢所掩蓋?!?/p>
如今,相同的問題再次涌現。
對《意見》憂心忡忡的一派觀點持有者大多是詬病改革的描述過于“溫和”和“無關痛癢”,他們沒能在內容中找到具體的思路的解決方案和實施辦法?!叭绻揽坎煌牟块T分開來牽頭幾個配套方案,如何協調?”
比如,在2002年以前,業界普遍推崇“輸配分開”的現實性,但十幾年過后,關于輸配分開的劃分標準遲遲未能統一,大用戶直購電反而成為業界更加側重的對象——雖然他們只占據總用電戶數的1%,但是他們消耗了70%左右的消費電量,改革的效果更為明顯。最主要體現在發電廠再也不需要高價回購電力使用。過去,即使作為電力的主要生產企業之一,發電廠也不得不先將生產的電力低價上網,再高價從網上買回以維持生產需要。
從電廠把電賣給電網開始,中國政府僅規定了上網電價和用戶最終買電所要支付的銷售電價,而電網輸送電力收取的輸配電價,實際上包含在銷售電價中,并沒有單獨定價。這也是電網公司源源不斷的重要利益來源。
被動了奶酪的電網公司難得如此低調地配合改革,卻也令人質疑電改背后各方利益博弈的最終結果。
“一分錢”帶出深圳模式
依照慣例,中國政府的改革以劃地實驗區開始。2015新年伊始,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刊登出的一條重要的政務信息,表明發改委已經正式批復深圳市輸電配電價改革試點首個監管周期(2015-2017年)電網輸配電準許收入和輸配電價。
電網企業的總收入將以“準許收入=準許成本準許收益稅金”的方式核定,簡單來說,這次電力改革提出了未來電力系統輸、配電環節的市場屬性,意味著電網公司的收入來源將從售電差價轉向過網費。
根據深圳發改委的預算,2015年、2016年、2017年深圳市電網輸配電價水平分別為每千瓦時0.1435元、0.1433元和0.1428元,相比2014年的每千瓦時0.1558元分別下降0.0123元、0.0125元、0.013元,電價下調幅度在一分錢左右。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對于未來三年深圳全市的銷售電量的預測表明,南方電網在深圳將減少24億元的總收入。
國家發改委電力市場改革研究專家組成員、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認為,電力市場的自由化會引發一定程度的騷動:“放開的電價是經營性電價,非經營性電價是不能放開的,而不同電源的上網電價競價機制又不明確,極有可能使我國電價體系進入雙軌制,新進入的售電機構很有可能挑肥揀瘦,哄搶工商用電市場,居民電價、農業電價等帶有普遍服務性質的市場無人問津。”
深圳是典型的城市電網,有利于政府直接介入輸電環節,核定成本收取固定通道費用。但對于更加復雜的城市和地區來說,內蒙古電網的輸配電價改革試驗成果更具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