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rdan Wilson

在推出爭議影片《刺殺金正恩》的索尼影業遭受黑客攻擊之后,美國聯邦調查局公開稱朝鮮需要為此事件負責,奧巴馬也承諾美國將“以我們選擇的地點、時間和方式”作出“相稱的”回應。不久之后,作為“報復的第一步”,美國向朝鮮的武器產業進行制裁。分析人士認為更多的措施將接踵而至。
在事發后不久,美國官方接觸了中國政府,希望“分享信息”“表達關切”“征求合作”,尤其是希望中國能夠幫助消除朝鮮在未來發動類似攻擊的能力,因為朝鮮幾乎所有的電信行為都要通過中國周轉。
在此次事件中,中國受到了格外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中國能夠對朝鮮施加獨特的影響力,還在于中國的參與對于網絡空間國際規范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中國對于這次網絡襲擊事件的反應格外引人關注。
一問:中國是否參與其中?
奧巴馬于2014年12月20日表示,美國并沒有發現“朝鮮與其他國家一同行動的跡象”。不過,還是有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這次襲擊中也扮演了某種角色,但出于外交原因,奧巴馬政府并未進行公開指控。
認為中國同樣參與其中的論據主要在于,正如同雙方領導層之間的政治聯系一樣,中國與朝鮮的網絡基礎設施也十分親近。有一位參議員甚至表示,如此規模的行動至少需要中國的“知情”,但這一說法很快遭到了中國政府的批評。其他人則推測,這些攻擊可能是通過中國服務器或是由身處中國的朝鮮黑客發起的。
然而,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能夠支持上述各種說法,畢竟“親近”并不能證明共謀,況且報道表明,對索尼發動的網絡攻擊還經過了玻利維亞、意大利、美國及其他五個國家的服務器。此外,證據--表明,朝鮮光靠自己就能夠完成這樣的行動。近年來,投資和培訓的激增使得朝鮮的網絡實力大大增強了。朝鮮在此前就研發出了類似的但更為原始的惡意程序,并于2013年對韓國發動了攻擊。這也正是聯邦調查局表示朝鮮要為此次事件負責的證據之一。
二問:中國會協助美國嗎?
出于三個理由,中國并不太可能協助美國政府,對朝鮮采取行動。
首先,目前中美的網絡合作正處于低點。作為對聯邦調查局以網絡間諜罪起訴五名解放軍軍官的回應,中國于2014年5月中止了“中美網絡工作組”。近來重啟網絡問題對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功。中國認為美國當下的立場是偽善的,對自己的利益構成了威脅;將關于美國網絡行為的相關信息作為避免與美國合作的理由之一,并在這一點上與那些有著類似隱憂的國家達成了一致。考慮到這樣的氣氛,中國非常不可能協助美國,在網絡領域作出確切的回應,尤其是當事件的政治意味如此濃重之時。
其次,迄今為止中國甚至都未對朝鮮是否參與了網絡襲擊作出評判,并且暗示了聯邦調查局作出結論的證據不夠充分。這與中國在過去拒絕譴責朝鮮的挑釁行為的態度是一致的。
最后,中國在國內對于此次網絡襲擊的報道審查十分嚴格,這使得中國公民對于襲擊行為的細節了解有限。如果中國已經準備好了要譴責朝鮮的話,恐怕不會在國內執行這樣的政策。
三問:對于美國對朝鮮的回擊,中國將如何反應?
如果美國對朝鮮進行明確的網絡回擊,中國很可能會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強烈譴責。兩點考慮能夠支持這一假設。
首先,目前中美的雙邊網絡關系充滿了爭議,在這樣的環境下,對美國的單邊行動表示譴責要比默許或是支持更有助于維護中國自己的立場。與此同時,由于雙方尚未就網絡問題達成基本的一致,譴責美國的行為幾乎沒有成本。
其次,這樣的“第二次打擊”固然沒有先例,但中國過去對美國網絡行為的回應還是能作為參考的依據。中國官方以及媒體一直在批評美國的網絡威懾政策。被揭露的美國網絡間諜行為更是招致了嚴厲斥責。因此,在這次事件中,北京很可能會重復同樣的基調。
四問:美國的回擊能否敲山震虎?
索尼遭受的網絡攻擊是沒有先例的全新事件,出于強制性目的對某家公司采取網絡行動超出了傳統的網絡間諜范圍,但又不像軍事攻擊一樣足以構成“戰爭行為”。正如前白宮網絡安全顧問所言,美國的決定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未來民族國家的行為。成本問題將是決定未來是否有必要對此類位于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區域的傷害進行打擊的決定性因素。
包括起訴中國軍官在內等美國在過去所采取的行動并未有效阻止對美國政府和商業網絡的入侵,但索尼事件為美國提供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立場的機會:確定何種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何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令潛在的行為方心有余悸。盡管常規的網絡間諜活動不會因此而消失,但如果未來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行為方試圖通過此類“灰色區域”的網絡行動來脅迫美國的商業利益,美國對索尼事件作出的回應將令他們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