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星
日前,農業部透露,要以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土豆)主糧化發展。消息既出,引起廣泛關注。據了解,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大背景,是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即保證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增加馬鈴薯做主糧:三點考慮
目前我國已有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為何還要新增馬鈴薯作為主糧?
對此,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在我國馬鈴薯一直是作為糧食來統計的,本身就是繼水稻、玉米、小麥之后的主要糧食品種。
據潘文博介紹,農業部提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主要基于三點考慮:第一,可以順應大家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馬鈴薯營養豐富全面,同時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品質高,利于抑制體重,有助于清理腸道、預防消化系統病變。第二,可以順應結構優化和資源開發的需要。我國水土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在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嚴重超采的華北和冬閑田資源豐富的南方等地區,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種植結構。馬鈴薯生產節水、節地、節肥、省藥效果好,可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替代作物。第三,順應城鄉居民生活快節奏的新變化。馬鈴薯易加工、口味好、營養全,無論在快餐店還是在尋常百姓家都備受歡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把馬鈴薯加工成方便食品、半成品,能適應生活快節奏的需要,省時、好吃、營養。
做主糧:馬鈴薯有優勢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認為,相比較水稻、玉米和小麥,馬鈴薯有很多優勢,本身有條件做主糧。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說,盡管鮮薯含水量高,不耐存儲、不方便運輸,但把它加工成全粉,變成干物質進行存儲,就比面粉、大米還要耐儲存。戴小楓說,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饅頭、面條等主糧化產品時,存在成型難、餳發難、硬度大和面條易斷條、不耐煮等問題。目前,中國農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馬鈴薯全粉占比為40%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全粉占比為35%的馬鈴薯面條等產品,并初步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同時,還研發了馬鈴薯饅頭自發粉、馬鈴薯面條復配粉等系列產品,以后,老百姓在家也可以制作馬鈴薯饅頭、面條。
馬鈴薯在我國種植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大多是鮮食菜用,關于馬鈴薯主糧化是否會缺乏群眾基礎,潘文博認為,馬鈴薯迄今未能自然成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主糧,有傳統飲食消費習慣的因素,也因為大眾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不夠。受這兩方面因素影響,對適合加工的馬鈴薯專用品種選育不夠,相應的加工成主食的配方、工藝和設備研發不夠,產業化開發滯后。
堅守兩條紅線
發展馬鈴薯主糧化,很多人質疑:是不是糧食不夠吃了,再不找替代就要挨餓了?
針對此類質疑,潘文博表示,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糧食供給是充足的,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馬鈴薯主糧化和糧食安全的關系,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潘文博強調,保口糧絕對安全是不惜代價的,而要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嚴守耕地紅線。一方面,要守住耕地數量紅線,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優先把城鎮周邊、交通沿線易被占用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另一方面,要守住耕地質量紅線。從今年開始,農業部進一步加強耕地內在質量的建設,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養分平衡、耕地修復為重點,著力提升耕地質量。
潘文博表示,馬鈴薯主糧化,將來的發展不僅是在西北地區發展馬鈴薯,更主要的是著眼于結構布局和優化,特別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
擴大種植:開發利用冬閑田,提升單產
近幾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2013年達到8421.9萬畝,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北、西北等地區。而馬鈴薯主糧化種植目標是1.5億畝,擴大種植該怎么擴?
潘文博說,擴大馬鈴薯種植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與水稻、玉米、小麥等三大谷物爭地。馬鈴薯主糧化實施后,擴大面積的重點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目前,南方冬閑田面積有1億畝。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單產,目前我國馬鈴薯鮮薯平均畝產115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
此外,對于很多人關心的轉基因問題,王小虎說,我國目前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生產,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馬鈴薯品種商業化種植,沒有給任何轉基因馬鈴薯頒發安全許可,也沒有批準進口轉基因馬鈴薯。現在,我國生產上用的馬鈴薯品種有100多個,主要是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育成的常規品種,沒有一個是轉基因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