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繪畫有自成體系的哲學語境和品評方式,其內在哲學精神要求畫者具備深厚的傳統文藝功底。國畫教學亦秉承這一內在要求,其傳統藝術、文學的學習傳承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對傳統藝術傳承發展的重要責任。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在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形式方面,都體現了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代表了高校國畫教學改革創新的主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陜西高校 中國畫教學 傳統藝術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GH140597]
繪畫藝術是人類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是在中國千年以來的文脈流傳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哲學和文藝風格的穩定藝術形式。自文藝開始自覺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繪畫已經形成完整的體系,隋唐趨向成熟完備,自宋代以來開始完善中國繪畫的哲學品格和內在文學要求。成熟的南宗評價體系和士人畫、文人畫的衡量標準表現了中國繪畫藝術內濃郁的文化精神。當代中國高校的國畫教學需要延續、傳承這種精神,體現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高校中國畫教學與傳統藝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畫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自宋代畫院以來形成的師徒傳承制,通常以官營畫院和私人畫派師徒傳承為主。在嚴苛的師徒傳承制中,學習“古法”、師襲前人、學習傳統是主要的教學方式,正如古代畫論中嘗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其“心源”即是從歷代名作臨摹和文藝諳習中逐步培養得來的。但師徒傳承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新社會的中國畫教學。自民國時期開始,西洋繪畫教學方法逐步引入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畫教學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以潘天壽為代表的中國畫教學開始設立了現代學院式的美術教育體系,根本的改變主要有兩點:一是如同理科、文學等專業一樣分科教學,設置花鳥、人物、山水等不同科目;二是學習蘇聯的素描寫生理論,建立基礎課程的素描、色彩課程。這些改變大刀闊斧地調整了傳統中國畫教學的根本思想,弱化了傳統藝術中的筆墨基礎,一度形成以筆墨繪素描的高校學院模式,通行于高等學校的中國畫教學體系中。這種變革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意識的,一振國畫教育的冗長靡衰之風,出現了徐悲鴻、劉海粟這樣的國畫教育教學大師。但在當代追求民族藝術的國際語境中,對高校中國畫教學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即要深刻體現出民族藝術語言的獨特性、地域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并能夠適合新的經濟社會藝術市場的需求。高校中國畫教學在這種語境中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持續傳承傳統藝術文化,保持自我藝術的獨特語言與形式,并進行新的發展與創造。
目前高校中國畫教學的教學方式與評價體系,還是以歐洲古典寫實主義式的素描寫實為標準,講究造型的準確和科學的結構。這種模式不僅不再適合西方當代繪畫的發展需求,更與中國畫傳統的審美標準和哲學精神相矛盾。建立新的能夠傳承傳統文脈并有效持續發展的高校中國畫教學體系勢在必行。
二、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的傳承
在當代藝術國際語境中,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率先展開了教學改革。主要方式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為核心,讓學生學習國學、培養中國哲學精神和審美風格、審美趣味,建立傳統國畫評價體系,進行高校中國畫的系統性教育。
首先陜西高校的中國畫教學在課程設置上重視傳統藝術和國學內容的融入,保障了傳統藝術的技法和形式傳承。
國學對于中國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是母子的關系。國學包括傳統文學、傳統藝學等類別,詩書畫印的統一性是在元代就形成的成熟繪畫思想,歷代中國畫家尤為強調“書畫同源”。而更早的“氣韻說”更是強調了虛無縹緲的“氣韻”高于骨骼、色彩的準確性,而“氣韻”從何而來,就是傳統文藝帶給畫者的深厚的品格底蘊。所以重視國學、研習國學是進行中國畫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陜西高校的中國畫教學在大一設置了“國學基礎”和通識課程“大學語文”一起強調了傳統藝術中文學的重要性,更設置了“先秦文學”、“唐宋八大散文家”等選修課。
此外在大二、大三的課程中,亦設置了與傳統藝術相關的選修課,如“古畫藝術鑒賞”、“傳統繪畫裝裱藝術”等課程,通過學分的掌控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傳統藝術技能和知識的學習。而在專業課程中,設置有“陜西剪紙”、“陜西風情國畫創作”等課程,很好的將地域性的傳統藝術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在具體教學體系中,亦設置了講座課程,聘請陜西傳統藝術大師、工藝大師進入高校校園,開辦講座,與學生進行互動。
通過課程的設置,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主要成分為國學教學、地域傳統藝術教學、傳統中國繪畫教學三部分,這些都具有傳統藝術極為活態的、持續的傳承力度。如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的專修課學習主要從學習經典畫譜如《梅花喜神譜》、《高松畫譜》等入手,不再單純沿用西方素描色彩訓練作為繪畫基礎,而是以傳統繪畫藝術作品、經典作品為主步入中國畫的學習程序中。這樣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純粹的中國畫作品的精髓,更好地以傳統哲學思維看待國畫創作,進行筆墨的傳承和形式的傳承,更好地傳承了傳統藝術精神。
其次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通過教學實踐基地的教學活動,傳承了傳統藝術的基本藝術語言和形式。
實踐基地的教學在繪畫專業中是主要的一種教學形式,通常在教學實踐基地以自然風景寫生為主,如河南的太行山歷來是河南高校國畫山水科目的主要教學實踐基地。但在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中,則常以石窟寺、博物館、民俗館等人文資源集中區域為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前往這些地方,臨摹前人精美的石窟壁畫,體會經典的傳統藝術雕塑形象,摹寫經典的傳統畫作。這樣不僅充分利用了陜西傳統藝術資源,更在高校國畫教學中傳承了傳統藝術,使學生通過臨摹和體驗將傳統藝術的形象和語言融入到自己的國畫創作中。
最后陜西高校的中國畫教學通過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傳承了傳統藝術的精髓。如前文所述,傳統藝術是有著與西方迥異的哲學思維作為背景的,單純以寫實性來評價當代中國畫創作與教學是有局限的,片面的。陜西高校的國畫教學在整體教學理念中轉變了這一單一片面的評價體系,轉而以傳統藝術中的筆墨趣味、情感抒發為主建立的評價體系,如中國傳統南宗畫派認為好的畫作需要“氣韻為上”,不以形似為主,但講究整體畫面的協調和獨特的筆墨意趣,講求水墨恰當的比例和墨分五色的精妙,更重視留白、全景式構圖和散點式的透視效果等。這些評價準則都是與西方古典寫實原則迥異的。通過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傳承了傳統藝術的品評標準,更進一步地傳承了傳統藝術內在的哲學精神和藝術形式語言。在教師普遍建立的傳統藝術評價思維的大背景中,學生更對傳統藝術所需的技法、意趣和文藝功底感興趣,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動力,從而促使了傳統藝術的現當代發展。
三、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的發展
當代高校藝術教育并不局限于對某一藝術的完全傳承復制,更多的是為了其適應新時代的新發展,以及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向。傳承是為了創新和發展,傳統藝術在高校中國畫教學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通過研習國學、學習經典傳統繪畫作品、體驗品味傳統藝術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畫,以及建立完善的傳統藝術評價體系很好地傳承了傳統藝術,但其目的并非是復制傳統藝術,而是在高校國畫教學中發展傳統藝術。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的發展主要有三點:
第一是促進傳統藝術的原態發展。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以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和教學評價等形式融入了傳統藝術,對其進行了有益有效的傳承發展。如陜西傳統的剪紙藝術在高校教學和科研研究的體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瀕于失傳的剪紙藝術以及刺繡藝術等民間其他小眾藝術種類得到了保存式的發展。再如陜西的窯洞建筑藝術審美風格在高校國畫教學中融入了教學創作內容中,對窯洞建筑的原態發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們還通過課程、實踐活動等形式促使學生對傳統經典藝術作品展開主動研習臨摹,是傳統經典藝術作品賴以原態保存發展的外在條件,這些形式都促進了傳統藝術的原態保存和發展。
第二是促成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以臨摹經典作品為手段展開創新式的創作型教學,在學習傳統藝術的獨特藝術語言和形式基礎上,融合時代主題進行創新發展:如以陜西黃土高原的地理風貌色調為色彩創新水墨類別創作;以陜西獨特建筑藝術為創作主題運用傳統皴法、線描技法進行新型國畫形式創作;以傳統界畫藝術為形式進行新城市題材國畫創作等。這些都是在傳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的融合式創新發展。正如傳統國畫畫論中所言:“可從者從之,宗也,不可從者違之,亦宗也”,它從原態傳承和創新式發展兩方面論述了兩者都屬于傳承發展的途徑。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通過各種形式豐富了傳統藝術的藝術表現語言,擴充了傳統藝術的創作母題,促進了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第三促進傳統藝術的材料發展。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將中國畫傳統的筆墨紙硯的物質材料融入剪紙、刺繡、泥沙等新型材料,創新發展了中國畫創作中的形式材料語言,以實驗性國畫創作為手段進行了國畫的創新發展。這種創新型的材料發展不僅表現在用具種類的豐富上,更表現為畫面材料和形式的發展上,是陜西高校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的創新探索發展。
四、結 語
中國自古的繪畫思想是“書畫同源”,是“游于藝”,是《古畫品錄》中所稱的“氣韻為上”,更被稱為“士人畫”、“文人畫”,這些都說明了中國畫與傳統文化藝術的緊密聯系性,是中國畫賴以存在的靈魂與核心。所以學好中國畫的基礎和核心是學好國學、學好傳統文藝。抱著這種思想展開的高校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可起到傳承和促進發展的作用。陜西高校國畫教學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活動和評價體系等形式傳承了傳統藝術,并促進了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實現了原態發展、創新發展和材料發展,實現了高校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流傳和創新。
作者簡介:
張曉紅,美術學碩士,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