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慈善立法是個老話題,每逢慈善公益領域出現風吹草動,總會拿出來說事。
前些天和華民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盧德之交流時,再次談起慈善立法,他所倡導的現代慈善理念亦離不開一部法律的規范。
關于慈善立法,筆者早在2007年曾撰文呼吁過。當時,專家樂觀地預計在2009年或將出臺,最終結果自然無需再言。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被視為國內現代慈善的起點,至今剛好20個年頭。在這20年里,亦可分為兩個階段,在慈善剛剛興起的數年間,盡管知道行善是一件好事,但行善者并不愿意被外界知曉。
原因無非兩個方面,一是行善者確實想低調;二是怕索捐,影響家人正常生活。
今天這樣的慈善環境,談起索捐自然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但類似案例此前確實存在。
斗轉星移,與往日窘境相異,索捐不再,相反出現了一批高調的慈善宣揚者,一些企業也善于利用公益來營銷,偽慈善也隨之而來。
幾乎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開始以慈善之名募捐,尤其是在市、縣一級。政府組織的慈善活動,當地稍有知名度的企業被“邀請”悉數到場,帶來的還有捐款牌。
這樣的“秀場”,地方政府與企業可謂雙贏,前者擁有了一筆數額巨大可供支配的資金,后者除與政府延續了良好關系之外,還可以收獲“慈善家”的美名。
問題是,通過慈善活動募捐而來的資金使用并不透明,挪作他用并不鮮見,最終傷害的自然是慈善本身。
三年前,“炫富女”郭美美讓紅十字會的公信力跌到了冰點,且延續至今,裹挾其間的還有多家中字頭公募基金會。
一方面,經過20年的培育,慈善公益在國內已經越來越被公眾接受,參與熱情逐漸高漲;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這一領域事件頻發,抑制了公眾參與。
此外,稅收減免政策執行的不理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捐贈熱情。按照規定,企業和個人在慈善捐贈之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稅收減免,但因程序繁瑣和條件限制較多,大部分捐贈者不得不放棄。
還有慈善方式的多元化,比如微公益,如何處理善款成為一道新題。
因缺乏一部法律規范,讓慈善公益始終難以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經不起風浪。
呼吁慈善立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年民政部提出了慈善法立法建議。2006年,慈善事業法即進入了立法程序,其后數易其稿。
2008年底,草案提交國務院法制辦,但因各方分歧較大、爭議頗多,最終未能完成國務院系統內的立法程序,被迫中途擱淺。
直至2013年11月,慈善立法正式被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最新消息顯示,全國人大內司委牽頭起草的慈善法草案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調研,盧德之也曾參與過討論,這一次他持樂觀態度。
10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發展慈善事業的措施,提出要落實和完善公益性捐贈減免稅政策,優先發展具有扶貧濟困功能的慈善組織;同時,要增強慈善組織公信力,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
看來,這次腳步真的近了。
(摘自《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