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闌
典型案例1:
50歲的李才富是河北人,2008年6月,他被剛成立的一家物業公司聘為維修工,去年6月初,單位通知李才富等13位職工,與他們簽訂的勞動合同到6月30日就期滿了,公司不再續簽。他們在離職通知書上簽字后,每人可獲得2000元補償。
大家湊在一起商量,電工苗俊生說:“在公司干了5年才給這么點補償,太少了,咱都不簽。”水暖工小孫隨聲附和:“不但補償得增加,還得給咱補發加班費。”
從7月1日起,13名職工的崗位被他人頂替了,他們只好離開了公司。沒有拿到任何經濟補償,他們開始還隔三差五到單位去要,可每天吃住都得花錢,沒撐幾天就各自去找工作了。不久,已經上班的幾個人不再去物業公司了,剩下的7個人申請了勞動仲裁。李才富告訴記者:“聽說有的人跟單位私了了。后來公司打電話讓我去一趟,劉經理跟我談的,他很誠懇,說公司效益不好,如果我愿意私了的話單位可以把補償增加到8000元。我沒什么文化,在北京沒關系又請不起律師,所以我就撤銷了仲裁申請,與單位私了了。”
“最后堅持申請仲裁的只有4個人,他們經過仲裁和法院,前幾天終于拿到賠償了,除了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還有加班工資差額、未休年假工資等,每個人都得了兩三萬元賠償呢。”李才富話語間充滿了羨慕和悔意:“我要是不私了,也能拿到3萬元。”
律師分析:
褚軍花介紹,《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因勞動合同期滿與職工解除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而支付補償的標準,不是單位想給多少就給多少,必須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2008年1月1日以后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標準給予。
根據《勞動法》和《北京市工資支付規定》,用人單位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在雙休日(不安排補休的)和法定休假日工作的,要分別支付150%、200%、300%的加班費。同時,按照《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規定,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勞動者,應休未休年休假的,單位應當按照該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
由此來看,李才富等13位農民工所提要求都是依法有據的,除4人堅持維權外,其他9人因與單位私了,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受損。
典型案例2:
2007年1月,四十多歲的劉臣入職到北京一家機械加工廠做車工。2009年8月的一天下午,他在廠里往庫房送加工件時,被外單位的一輛拉貨車撞傷。貨車司機與同事將他送到醫院,司機墊付了住院費。經醫生診斷,其右側肋骨骨折、創傷性右側血氣胸。
事發后,貨車司機支付了全部醫療費。考慮到自己受的傷比較嚴重,又是在工作時發生的,劉臣希望老板給自己報工傷。但事與愿違,加工廠不僅沒給他申請工傷認定,還否認與他存在勞動關系。出院后,老板也不讓他回去上班了。
劉臣家在河北省的張家口,工作期間一直住在單位的宿舍里,回不了加工廠只好回老家養病。老板在出事后給了1萬多元錢就不管了,這讓劉臣很寒心,在多次交涉未果的情況下,他打算給自己討個公道: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確認與單位存在勞動關系。
經過審理,仲裁委于2011年4月裁決,確認劉臣與機械加工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2011年11月,其所受傷害被認定為工傷。2012年3月底,經勞動能力鑒定,確認他已達到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標準10級。
單位沒給劉臣繳納工傷保險,正當家人打算起訴索賠時,老板主動找到他,表示再給他1萬元這事就兩清了。兒子不同意,可劉臣覺得確認勞動關系、認定工傷和傷殘等級就花了兩年多時間,要打起官司來指不定何時才能有結果,反正看病的錢肇事司機全給了,私了算了。在老板給了1?郾2萬元后,雙方簽訂了和解協議書。
2014年10月4日,劉臣早晨起床時突然咳痰帶血,胸部疼痛,醫生認為是工傷復發,需住院治療。他給老板打電話,希望能支付一些醫療費,對方表示事情已經徹底解決了,協議約定他不能再就受傷賠償一事向單位主張任何權利。
律師分析:
針對此案,擅長工傷理賠的北京市常鴻律師事務所陳劍峰律師告訴記者,《工傷保險條例》第38條規定,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待遇。因機械加工廠未給劉臣繳納工傷保險,所以后續治療費應由該單位支付。不過,劉臣舊傷復發,可首先由肇事司機承擔,司機無力承擔時再由機械加工廠承擔。
盡管劉臣與單位私了并簽訂協議,但根據北京市勞動部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就工傷保險待遇達成的協議中,雙方約定的給付標準低于法定標準,且已實際履行,勞動者仍可申請仲裁要求用人單位按法定標準補足差額部分。但在本案中,由于劉臣發生工傷已經5年多、與單位簽訂私了協議也已兩年多,超過申請勞動仲裁的時效,所以無法再申請維權。
典型案例3:
陳輝是一家文化公司的業務部主管,2011年10月,與同事小蘇一起到山東出差。途中,他們乘坐的轎車與一輛大貨車發生交通事故,二人當場死亡。經交警支隊認定,此事故為大貨車司機負全責。
事發后,公司兩位經理到山東看望家屬,給陳輝的妻子朱霞1萬元、小蘇父母6000元慰問金,并為他們介紹律師處理交通賠償事宜,此后就不再聯系了。
朱霞要求公司為丈夫申請工傷認定,對方拒絕。這時她才知道,單位是一家民營單位,沒給丈夫繳納過社保費。公司經理跟她談了三四次,言詞十分真摯誠懇,表示陳輝這種情況無法認定為工傷,但單位會積極協助家屬解決交通賠償問題,而且律師費由公司支付。話說到這份上了,朱霞不好意思再要求什么,公司又給了她3萬元作為補償,雙方便簽訂協議私了了。
小蘇是陳輝4個多月前招聘的助理,文化公司以雙方沒有勞動關系為由拒絕支付任何補償。小蘇父母氣不過,花錢請律師打起了官司,要求確認女兒與公司存在勞動關系。
仲裁和一審都支持了小蘇父母的訴求。去年10月,上訴后的文化公司自知贏的希望不大,便與對方和解,小蘇父母最后獲得了8萬元補償款。
聽說小蘇父母最后也與單位私了了,女兒工作4個月家人共得到8?郾6萬元賠償,而老公陳輝上班兩年多,自己卻總共拿到4萬元補償。朱霞心里很不平衡,卻只能暗自懊悔。
律師分析:
對于朱霞的遭遇,陳劍峰律師表示私了給她及家庭造成的損失很大。《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5項規定,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的,應該認定為工傷。文化公司之所以不愿為陳輝申請工傷認定,是因為單位沒有繳納工傷保險費,一旦工傷認定下來,家屬接著就可以要求工傷死亡待遇,而本應由社保基金支付的各種賠償費用,都要由公司全部承擔。
對于因工死亡的職工,其家屬主要可以得到三項賠償:喪葬費、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親屬撫恤金等。陳輝是2011年10月發生事故的,按當年的社平工資標準計算,其被認定工傷后,可得到大概50萬元左右的工傷賠償。由此可知,文化公司為何愿意與家屬私了此事了。
陳劍峰律師介紹,雖然朱霞簽了私了協議,但因其實際獲得的賠償與法定標準差距太大,顯失公平,可申請撤銷協議。
(摘自《勞動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