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年底的一部電影《采訪》(The Interview)使索尼公司遭遇了黑客攻擊,各方關注和猜測將索尼推上風口浪尖。如今,兩個月過去,《采訪》小規模放映已經結束,在線發行仍然火熱,但此事對索尼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發酵。通過此次黑客事件引發的與影片相關或無關的問題,都將成為索尼2015年必須面對的現狀。
美國媒體分析師哈爾·沃格爾(Hal Vogel)的話估計能代表不少業內人士的看法,“索尼這個品牌已經沾上了污點,在事件的處理上表現失分,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
黑客雖然是針對電影攻擊索尼影業網絡,但被連帶泄露出的大量內部文件、電郵和保密信息,卻足以使索尼蒙受巨額損失以及面對各界指責,其中最為核心的當屬以下五個問題。
問題一:誰該為此負責?
索尼影業聯合主席艾米·帕斯卡爾(Amy Pascal)和索尼娛樂(Sony Entertainment)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林頓(Michael Lynton)現在的職業前景都不太樂觀。帕斯卡爾可能更加糟糕,前有調侃美國總統奧巴馬觀影口味的種族言論,后有指摘圈內大明星的刻薄評語,盡管郵件被曝光后她主動向包括多名人權領袖在內的相關人士道歉示好,但其公眾形象和圈內口碑已經受損無疑,且短期之內恐怕無法被淡忘。 索尼的另一位高管林頓也沒閑著,他指責院線是停止公映《采訪》主要原因,為自己樹敵無數。不過索尼總部卻相當低調,首席執行官平井一夫(Kazuo Hirai)雖沒作過公開表態,但據說私下里還是對決策層持保留態度。
問題二:索尼影業要出售?
有關索尼影業要出售的傳聞由來已久,此次黑客事件一出,外界又開始紛紛猜測,會不會因此讓索尼總部作出“壯士斷腕”的最終決定。不過黑客風波從開始至今,倒也沒有傳出索尼總部態度轉變的消息,畢竟索尼影業仍是為索尼帶來不少市場的一名“重臣”。負債成本降低和產權投資市場走強都有益于目前的市場活動,因此,Pivotal研究機構的分析師布萊恩·維塞爾(Brian Wieser)認為,黑客事件還不足以改變索尼影業目前的地位,“索尼不會放棄這部分市場,更不會讓外界認為這次事件是出售索尼影業的導火索?!?/p>
問題三:《采訪》會成為電影在線發行的先行軍嗎?
《采訪》除了小規模上映以外,還推出了網上付費觀看,這種作法或許會打破好萊塢推行了一個世紀的商業模式。在過去,只有文藝片才會使用視頻點播手段,但《采訪》是由塞斯·羅根(Seth Rogen)和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兩位主流明星主演的中成本喜劇片,觀眾這次嘗試了此類影片的在線點播,會不會要求更多?
北美院線聯盟(Exhibitor Relations)票房分析師杰夫·博克(Jeff Bock)認為,“這是電影發行手段的重要契機,我們這個時代,消費者不僅更傾向于‘簡單方便,最終或許會發展為唯一能夠‘接受的手段。”雖然像《復仇者聯盟》和《星球大戰》這類影片仍然會登陸院線,但下一部塞斯·羅根或詹姆斯·弗蘭科的喜劇愛情片改走在線點播發行手段,也并非不可想象。
問題四:院線是否能夠“一笑泯恩仇”?
美國主要院線代表稱,遭遇黑客威脅時,是索尼方面態度強硬地要求馬上撤片,事情平息后,林頓又反過來說是院線方面猶豫不決。這位索尼高管私下里希望彌合裂痕,但卻又以網絡視頻媒體簽下放映協議,算得上是背面捅刀。就此,院線與索尼的“梁子”算是暫時結下了。今后再談到上映合同時,有關財政方面的條款恐怕不會那么好商量,據說也會減少分配給索尼影業的屏幕數量,相關電影上映時也不會再像當初那么賣力宣傳。
分析人士認為,院線方面對索尼的憤怒確實存在,但恐怕最多也就持續到下一部007電影或“蜘蛛俠”續集上線之時。
問題五:美國電影協會(MPAA)避風頭?
黑客事件發生期間,林頓在接受CNN采訪時曾說,還以為業內會團結以來支持自己。他說得沒錯,其他制作公司一律撇清也就算了,就連美國電影協會都十分微妙地三緘其口。直到聯邦調查局得出朝鮮是幕后黑手這一結論后,協會主席克里斯多夫·杜德(Chris Dodd)才發表了一封言辭激烈的聲明進行譴責,稱這一行為是“網絡恐怖主義”。
據說事發后數周內,杜德一直在起草一份聲明支持索尼,卻一直沒能發表,其他制作公司則多半是因為怕成為黑客攻擊目標,而避開了此事。
此外,協會與谷歌之間有關版權保護的口水仗還未結束,此次被泄露的一些電郵往來,有可能會二者之間的關系降至冰點。谷歌宣稱好萊塢這些“大佬”們是要通過“密謀合作”重啟針對谷歌的網絡內容反盜版法,而協會則指責這家搜索巨頭的策略“相當可恥”。
相當可恥?好吧,其實整個黑客事件不就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