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電影人上位進行時。
以年代把人群區隔開來的方式運用到電影圈其實并不嚴謹,甚至可以說略顯武斷。這不僅隔斷了電影藝術承前啟后的血脈聯系,也使得一些原本該天馬行空的創意裹足不前、脫離基本價值判讀的個性發揮得愈發不靠譜。電影人的格局顯然不能停留在自身的年代框框里。
本期特別策劃主旨并非簡單做電影人的代際劃分,我們希冀以工筆白描的方式勾勒出產業人才狀況,通過案例透視網生代市場環境下中國青年電影人的成功理念、創作狀態,畢竟80后已是社會中堅,“關注他們就是關注電影的未來。”
沒哪個有追求的電影人,只想拍片給“同齡人”看。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致青春”,電影語言也是符合各自時代的特征。今天我們的臺詞“嚼”著網絡語言,以前的“語錄體”呈現當年的流行語態。無論幾零后的創作者都會與觀眾有貼近性,但僅憑年齡上的天然貼近很快就會被后者甩到沙灘上。倒是那些創新無止境、永遠老男孩心態的造夢者更容易得到觀眾青睞。
人們常說“什么時代的人做什么時代的事兒”,作為“造夢者”的電影人不僅要做好本時代的事兒,更要做好跨時代的事兒。
“這是最好的時代”,物質極大豐富,知識的獲得前所未有的簡單;“這是最壞的時代”,拷貝如此容易,獨立見解、獨到見識變得罕見。
“中國電影市場進步得比導演快,這是個危機”,80后導演陳正道的洞見與年齡無關。年齡從來不是問題,柯利明追求極致的執著、陳正道的創新意識、盧恒宇李姝潔對“傳統”的敬畏、王璇的務實、劉吉為抓住機會竭盡全力……這些都是電影人身為造夢者的自覺。
在浮躁的行業,這樣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于是,危機才會出現。
“夢想還是要有的”,有夢想才有底線,若無夢想,恐怕就只能在大時代里運作小時代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