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戎
圖書付印前清樣的質檢工作既有同于編校查(糾)錯的普遍性,又有異于編校的抽查的特殊性,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對整個內容面面俱到。那么如何確保抽查具有有效性呢?這就有個如何確保查錯效益最大化的問題。
質檢者在檢查付印前的清樣時,技術性差錯當然要管,但恐怕還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書稿的思想性、觀點性的辨析上。筆者認為這既是由社會主義的出版性質決定的,也是由現實情況決定的,因為許多書稿的一些內容問題不容忽視,筆者就曾多次遇到過基本沒有什么技術性差錯,但內容問題卻不少的清樣,因此有必要對此做一番討論。
一、問題的討論
圖書付印前清樣的質檢工作既有同于編校查(糾)錯的普遍性,又有異于編校的抽查的特殊性,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對整個內容面面俱到。那么如何確保抽查具有有效性呢?這就有個如何確保查錯效益最大化的問題。筆者以為質檢者不應只是滿足于查出了多少一般性的差錯,而是應把檢錯的基點首先立足于消除內容錯誤上。
一是通過對表述的品位,質檢者可以把握作者觀點的“脈搏”,從而判斷是否存有問題。二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內容差錯的危害性遠甚于一般性的差錯。后者可能只是有礙讀者對內容的理解,而內容錯誤就有可能在學識、思想等方面誤導讀者,屬嚴重差錯,這從原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之“圖書編校差錯的計算方法”中可見一斑。“方法”中提到,一般性的差錯每處記1個或零點幾個錯,而知識性、邏輯性等差錯則要從重記2個差錯,可見差錯也有輕重之分,內容差錯就屬于性質嚴重之列。因此質檢工作要有側重點,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三是如果這類差錯很多且又漏檢了,這本書恐怕就會被認定為不合格,那就會給出版單位帶來莫大的損失。
因此,質檢者在檢查清樣質量時就必須更加關注內容表述,筆者看過的兩份清樣中的很具代表性的問題也許可以印證這一點。
二、清樣中的表述問題
1.在一份社科學術性專著的清樣中,作者以學者的口吻探討學術問題,口無遮攔,“語出驚人”,我們不妨在此舉個例子:
(1)把我黨與從前的反動政府、腐敗政黨相提并論進行抨擊:“從袁世凱到北洋軍閥,從北洋軍閥到蔣介石,從國民黨到共產黨,皆以暴力和權術在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憲政不過是其工具和裝飾。”同時也有詆毀我黨領導人的字眼兒:“中國政治已經很難產生毛澤東那樣‘乾綱獨斷的獨裁型、魅力型領袖,也很難出現鄧小平那樣依賴政治實力‘一言九鼎的政治權威?!?/p>
(2)對國家的現行政體說三道四:“中國共產黨在較長時期對執政權的壟斷,不僅排除了民主競選,也排除了對公共政策應負的責任,也很難實現政府和平有序的輪換;這顯然不符合現代治理的本義?!备凶髡叩囊粋€“研究成果”:1949年以來中國的治理儼然是幾千年來中華封建傳統治理的現代翻版。
(3)對黨的指導思想加以否定?!啊齻€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以現代憲政為核心內容的現代治理結構是根本難以兼容的,這些思路或可收益于一時,但難以滿足長期合法性要求。”“理論上,‘黨內民主說是缺乏長期合理性的典型。”
不難看出,這些言論對黨的領導頗有微詞,顯然已不是合不合適的問題,而是違背了國家的出版規定。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公民在行使出版自由的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們就不難得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憲法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很顯然,上述言論違背了這個基本原則,已經演變成了我們常說的政治性問題,能否見書,不言自明。
說到政治性差錯,有必要再多說幾句。在前面提到的同一版的“圖書編校差錯的計算方法”2003年7月印刷本中有“一般性的政治性差錯,每處記3個差錯”的字樣,但到了2005年4月的印刷本中則不見了這條內容。這表明管理層對圖書中政治性差錯的認識已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對其的態度也變成了“零容忍”,因此也就無須再計算什么差錯數了。質檢者的思維必須與管理層的這個要求始終保持同步,要特別留意涉及出版安全的表述,筆者認為這樣確立自己的工作思路才算是真正盡到了質檢的職責。
2.在另一份清樣中,有一篇作者自述外訪的文章,內容雖不極端,但不少的表述在筆者看來也很不適合出版。
(1)作者用大量篇幅細致描述了游玩、觀光的情節,僅迪斯尼樂園就前后去了兩次(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每人門票計100多美元);根據統計,在不到1.2萬字的文章中,“吃飯”的字眼兒或描述雖經作者刪減但仍有32處之多。這還不算,在全文末了談到回到國內時油然而生的“熱愛自己祖國”的感情也只是緣于“又可以飽嘗家鄉水,飽食家鄉飯,飽飲家鄉酒”,“再賞祖國大好河山之美”,仍然離不開“吃、喝、玩”三個字。作者沒有通過此次訪美促使個人思想情感升華,只是停留在最低需求層次上的感受,“愛國”的結論就顯得很牽強,非但不能令人信服,而且還極易給讀者造成作者是用公款到異國吃喝游玩的印象,這顯然有損作者的政府官員的形象,進而給政府造成不利影響,因為文中強調此次考察是經過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清樣的前部收錄有作者提交給上級主管部門的此次赴美國考察的報告,作者在其中建言:“把我們過高的行政成本降下來”“要大大壓縮行政開支,減少行政消耗”“把降下來的吃喝費、玩樂費……的財力撥給人民”。再看此文津津樂道的表述,感覺非常“有趣兒”:這樣的“考察”成本能不高嗎?為什么不考慮先從自身做起“降下來”呢?建言所提也許是發自肺腑,但建言在前,此文在后,前后兩文反差極大,從出版的角度看,無論是出于技術上的還是意識方面上的考量,顯然后者是多余的,因為它容易授人以柄,不但不會帶給讀者有益的啟迪,相反還會促使人們產生一些非積極意義的聯想,因而也就失去了出版的意義。
(2)對主要考察內容的認識模糊,表述有誤,如“參議院(相當于中國的政協),眾議院(相當于中國的人大)”的說法就很不正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議行合一”的特點,能夠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地運轉。依據我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權力機關,政協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機構,是非權力機構;而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二者共同組成了美國國會,共同行使美國的最高立法權,相互間有制約關系。因此中美兩國的國家機構“風馬牛不相及”,不能相提并論,因而也就沒有什么“相當于”的關系。
有些表述根本就是錯誤的,如“參議院的提(議)案被通過后,還須經眾議院討論通過”則把人家的法律程序搞顛倒了。事實是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同行使立法權,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上下院關系,而是側重點不同,并非所有議案都需要由參眾兩院共同批準。有些需要參眾兩院都批準才有法律效力的議案,一般先由眾議院表決,之后再送交參議院審議。對這類議案,參議院恰恰擁有對眾議院決議的否決權!
這些錯誤的表述直接影響到了作者在美國做司法考察的效果,因為對于司法工作者來說這是個常識性問題,更不用說還親身到人家那兒去“考察”了。這只能說明此次考察的收獲是低微的,理所當然地會給人留下此次考察有無必要的疑問。
(3)一些表述令人費解。如“同時也從中了解到,洛杉磯市歸加州管轄”“州長相當于中國的省長”“據介紹,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指揮地”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常識,也和司法工作沒有什么關系,并不需要遠涉重洋到美國聽人家介紹,而且即便不了解也應該在出國前有所預習。這就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事關政府形象的問題。
拿這兩份清樣中的問題“說事兒”并非想以偏概全,也沒有“所有的質檢清樣中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的武斷猜想,筆者只是想以此說明類似的問題在清樣中確實存在過,也不排除今后仍有出現的可能,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質檢者都不能不防,不能不嚴加注意。
三、幾點啟示
上述雖然只是存在于兩份質檢清樣中的問題,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如果質檢者不在內容表述方面下功夫,很有可能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因而也就談不上守土有責了。
通過對此兩份清樣的質檢,筆者認為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勞動,不應是無原則的,對內容要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這當然不能游離于國家的相關標準與規定之外。
(2)判斷、識別正誤,不應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更要關注表述,要多思考,切忌人云亦云。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如果缺少觀點,缺少見識,讀書再多,也不會對自己的學問有補?!币虼?,如果“作者云,我們也云”,那么質檢再認真也發現不了諸如前述的表述問題。
(3)政治性的問題不只局限于過激的言論或直白的觀點上(比如第一份清樣中的問題),也會以潛在的、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同樣可能會給黨和政府帶來負面影響(如后一份清樣中的問題)。故此在質檢時,我們應該時刻繃緊“政治”這根弦,以政治的標準去衡量內容。
(4)平時要注意加強學習,多知、多懂才能增強鑒別能力,才會更有助于做好質檢工作。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