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
歲末年初,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名單“62+2”方案公布,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和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鎮改市”作為一個全新嘗試的試點命題,其標桿性意義是否意味著“鎮改市”將成為中國城市化的新一波浪潮?
從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訴求——即新型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這一點來看,似乎大力推動通過“鎮改市”來做強鎮勢必是最佳途徑。畢竟,將農民就地轉化為市民,無論是空間距離、心理歸屬還是資金投入,都是相對最優的選擇。
但果真如此嗎?在全面放開中小城市和建制鎮入戶限制的戶籍改革背景下,我們并沒看到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趨勢,城市化表現的趨勢仍然是鎮向縣集中,縣向市集中,市向省集中,省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集中。建制鎮空心化仍然是普遍性趨勢,特別是經濟發達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相對欠缺和落后的中西部。
哪個環節出問題了?是農民根本不愿進鎮轉化為市民?還是我們沒有為其向城鎮轉移找到核心訴求點?顯然不是前者的問題。進城轉化為市民,意味著更為舒適的生活水平、更為豐富的生活內容、更為便捷的公共服務,這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具有絕對吸引力的。自古至今,所有的人口聚集和遷徙無不是基于這種理性的選擇,這也可以從中國城市化的現狀得到驗證。
問題就在我們沒有為其向城鎮轉移找到核心訴求點。為什么進鎮?目的很明確,能生活得更好。那進鎮最擔心的是什么?那些美好的生活我能否持續享受?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政府可以放寬落戶政策,甚至可以發放落戶補貼,也可以通過“拆村并點”、“補償安置”來解決我在城鎮的居所問題,但如果不能找到維持這種更好生活的持續收入來源,那么這樣的城鎮化即使起來了,也無法改變農民的身份。所謂的城鎮化不過是一個具有城鎮外形但實際上效率更低的村莊,因為離耕地更遠了。
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即能就業,是破題的關鍵。納入試點的兩鎮、走在前列的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鎮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強大就業容納能力,是其鎮能做強的根本。可發展鎮域經濟卻又談何容易,這不單單是一個鎮自身所能解決的,還必須依賴于一個更大的系統,就如同珠三角之于東莞,溫州之于龍港,長白山旅游度假區之于二道白河,如果沒有前者的帶動,后者無法實現做強鎮域經濟的藍圖。換言之,鎮域經濟的做強,必須依附于一個更強的經濟、產業引擎,與之形成互動,這種互動可以是接受其產業鏈的延展,也可以是為其提供服務和配套。
從這個意義上講,推動農民進鎮轉化為市民,首先必須將其所依托的城市經濟做強做大。這種效應,逐級向上,由鎮到縣如此,由縣到市如此,由市到省也是如此,落到最后就是全國性的區域經濟格局,各大區域核心城市的競爭。
如此看來,“鎮改市”雖抓眼球,但作為已經具有較高發展水平的城鎮,其意義更多在于行政體制改革,而非城鎮化本身,更提不上城鎮化的新浪潮。城是本,鎮是末,以城帶鎮,做強區域經濟和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帶動區域城鎮化的全面提速,可能這才是新型城鎮化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