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壯族八音是指廣西地區壯族人民演奏一種器樂演奏形式,有南路、北路之分,南路八音以邕寧、武鳴八音為代表,北路八音以隆林八音為代表,而這兩類八音內部又各有不同的支系,把這些八音乃至其分支之間的關系理清,將對整體理解和把握壯族八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廣西;不同;壯族八音;相互關系;研究
廣西壯族八音是指廣西地區壯族人民演奏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傳統的壯族八音由八件樂器、八個演奏員組成,目前廣西壯族八音由許多變化和發展,筆者通過走訪歸西地區、桂中地區等,對廣西壯族八音的種類及其關系有了更深的認知。
一、廣西壯族八音種類
(一)南路與北路
廣西壯族八音相傳形成于明末清初,目前的壯族八音有南路、北路之分,南路以邕寧、武鳴八音為代表,北路以隆林八音為代表。筆者在以前的幾篇文章中分別從歷史淵源、組織形式、活動場合及社會功能、表演形式及音樂特征等多個側面,對邕寧八音、隆林八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介紹,并運用比較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從音樂本體的角度對南、北路八音進行了比較。
壯族南北路八音在活動場合、社會功能及組織形式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并且都與當地戲劇和民歌有著密切聯系。當前南路八音和北路八音的主要區別在于——主奏樂器、樂隊編制與規模,演奏曲風,傳承與發展狀況等。南路八音以嗩吶為主奏樂器,北路則以馬骨胡為主奏樂器;目前,南路八音發展較快,樂隊編制和規模有向大型化發展的趨勢,活動場合也較以前有擴大,北路八音則相對保持著以前的傳統,多數仍是八人八件樂器左右;南路八音演奏時嗩吶、鑼鼓齊鳴,曲風多歡騰熱烈,北路八音則多為速度較慢,風格悠揚細膩,婉轉流暢。
(二)南路、北路各內部支系
雖然廣西壯族八音整體上,基本分為南路、北路兩大類,但這兩大類內部,也有一些不同的支系,這些支系,學界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是筆者為了便于掌握廣西壯族八音,根據它們之間的些許差別,予以歸類整理。
根據樂隊形制不同,目前的南路八音又可以分為邕寧、武鳴支系,而邕寧武鳴支系里還有文場、武場之分,天峨支系,百色支系等。這些支系除具有整體南路八音的共性特征外,還有些自己的特征。邕寧、武鳴支系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別是邕寧壯族八音,還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變遷,南路八音樂隊早已不限于八個人八樣樂器了,而是趨向大型化,主要體現在樂隊編制數量的增加和樂器體積的大型化。一個邕寧八音樂隊少時幾個人,多時幾十個人,樂器數量特別是嗩吶數量較以往增加很多。[1]天峨支系除以嗩吶作為主奏樂器外,有一個鮮明的特征是,在樂隊中加入了長號;百色支系的樂隊編制則顯得相對傳統和小巧簡單,仍然主要是兩支嗩吶,一公一目,根據各八音隊經濟狀況不同,樂隊編制有所不同,小的就是兩支嗩吶,頂多再加一面鼓,三人三件樂器,多的也可能加入镲、鐃、鑼等。
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北路八音在廣西所占面積較小,主要集中在隆林、西林、田林、德保、靖西五個縣區。根據樂隊編制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隆林、西林、田林支系,德保、靖西支系。隆林、西林、田林這一支系,其主要特征是對傳統的保護和保存十分完整,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很小,樂隊形制仍是馬骨胡、葫蘆胡、鼓、八音鑼、竹笛、镲等八樣樂器,演奏曲目仍主要是壯戲曲牌和當地民歌等;而德保、靖西支系則有所變化,樂隊中開始加入了大型的低音胡琴類樂器等,樂隊規模和編制有所擴大,演奏曲目也有一定改變,加入了一些外來音樂。
二、不同種類壯族八音間的相互關系
(一)南路、北路八音間的關系
壯族南路、北路八音的劃分,最早見于盧克剛的《廣西少數民族“八音”考》(自《藝術探索》2005年第19期),二者之間,最大的共同點主要有三點:一是在搬新房、新婚時使用,這一社會功能一致,但在是否參加喪事這一社會活動時,又有一定區別;二是傳統的演奏形式基本一致;三是都與當地戲曲和民歌關系密切。而南路八音與北路八音的區別卻很明顯,就音樂本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主奏樂器樂隊形制不同,南路嗩吶,北路馬骨胡;二是曲風和曲目不同;三是傳承和發展不同。
就南、北路八音的關系而言,就筆者目前采風所見所聞,二者之間互相影響不大,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或者說“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你奏你的嗩吶隊,我奏我的馬骨胡這樣一種狀態。南路八音近幾年發展很快,變化也較大。此外,在邕寧、武鳴支系的南路八音中,有一種文場演奏,主要是有胡琴、鑼、镲等演奏,經常伴有人聲演唱,這點雖然與北路八音有相似之處,但筆者認為不是同一類型,這點筆者將另文予以闡述。北路八音近幾年也有發展,但相對比較緩慢,近幾年,最突出的北路八音盛事就是2015年2月26日舉辦的隆林壯族千人八音比賽,這場比賽共吸引了來自包括云南、貴州1500多人參賽,場面壯觀,影響廣泛。
此外,就壯族南、北路八音與外部八音的關系而言,南路八音受廣東音樂和本地戲劇(比如桂劇)影響很大,而北路八音無疑與貴州、云南音樂聯系緊密,特別是與貴州的八音坐唱更是同源,筆者將另文闡述這一論題。
(二)南、北路八音內部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南、北路八音內部的支系劃分,學界并無明確劃分,只是筆者根據各支系之間的細微差別予以分類而已。壯族南路八音主要以嗩吶演奏,邕寧、武鳴支系里分為文場演奏和武場演奏,目前多見的為武場演奏,氣氛歡騰熱烈,文場音樂用胡琴等弦樂器主奏,曲風多細膩委婉;天峨支系主要是在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基礎上,加入了獨具特色的長號,這成為天峨支系的主要特征;百色支系的特征是一公一母兩支嗩吶必備,樂隊編制小,相對也比較隨意。這些都是在統一的南路八音的范疇下的細微差別,是屬于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各支系之間是平行的關系,它們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的獨特特征。
壯族北路八音在廣西所占比重較小,根據目前筆者的調查,只有隆林、西林、田林、靖西、德保五個縣區是北路八音,其中前三個縣區可以劃為一個支系,后面的靖西、德保可劃為一個支系。這兩個支系之間在許多方面基本相同,細微差別在于靖西八音樂隊的編制開始有擴大的傾向,樂隊中也加入了自制的大型低音胡琴,演奏曲目也不單單局限于本地民歌和戲曲,而有了外來音樂的曲目。筆者在靖西進行采訪和調查時得知,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來源于靖西便利的交通帶來的文化交流,從而促進了當地八音的發展。①
三、不同種類壯族巴印關系態勢成因
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以及筆者的親身經歷,認識到目前廣西區內壯族八音這種關系態勢是十分正常的,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地緣與經濟因素
廣西地廣人稀,十萬大山成為隔斷人們與外界交流的一道道屏障,特別是桂西等交通不夠發達的深山地區,更是山高險阻,人員及信息交流起來比較困難,因此,這里也成為一個本地文化保存相對完整的地區。而南路八音,由于邕寧、武鳴、柳州等地,交通發達,商賈云集,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因而變化發展也更多更快,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從南寧順右江而上,隆安、平果、田東、田陽的八音,再往百色以北的凌云、樂業等地越走得遠,八音就相對越傳統,當然也由于經濟的因素,甚至有些八音樂隊編制都不全,因此,經濟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民族文化心理
一般而言,壯族的民族文化心理比較平和,講究“和諧共處”,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等。在廣西的許多少數民族中,大家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相處的十分融洽,一個縣可以有很多少數民族,大家雖然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習俗,但都能互相尊重,因此,使得各少數民族文化都得以保留和發展。以隆林縣為例,它的全稱是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聚居著苗、彝、仡佬、壯、漢等5個民族,以至于筆者去采風時,當地人總是先問“你是要采訪壯族八音啊?還是苗族八音?還是仡佬族八音?”② ,各民族八音有所不同,更讓筆者感到驚訝的是各少數民族能夠相處的那么和諧融洽。因此,當看到廣西不同種類的壯族八音間各自按照自己的傳統和路徑,繼續傳承發展下去而“井水不犯河水”,或是加入自己本地特色的樂器、樂曲這種關系態勢時,便覺得再正常不過了。
壯族八音是壯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娛人娛神的主要儀式音樂,有著其特定的內涵和象征意義,通過對廣西壯族八音進行分類,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其狀態布局及其相互間的關系,這對于全面而準確地把握壯族八音無疑具有積極意義。而有了對壯族八音的全面掌握,則能更好地理解壯族民間音樂文化,達到在文化里研究音樂,反過來又透過音樂看文化的目的。
注釋:
①2014年12月,筆者及課題組劉麗萍、宋海波等人在靖西采訪靖西縣壯族博物館館員李西克.
②2011年1月17日,筆者在隆林縣新州鎮者隘村采訪.
參考文獻
[1]王鑫安.壯族南北路八音比較與分析[J].大舞臺,2014(10).
作者簡介:王鑫安(1978-),男,漢族,河南伊川人,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育,民族民間音樂。